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论文

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探析

内容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引言第12-13页
一、关于“民生”和“民生思想”第13-16页
    (一) “民生”第13-15页
        1. 中国共产党与“民生”第13-14页
        2. “民生”的含义第14-15页
    (二) “民生思想”第15-16页
二、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形成的条件第16-30页
    (一) 思想理论渊源第16-25页
        1. 历史文化基础: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第16-19页
        2. 重要文化资源:中国近代志士仁人尤其是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第19-21页
        3. 重要借鉴源泉:西方人本主义思想中的合理部分第21-22页
        4. 直接思想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第22-25页
    (二) 社会历史条件第25-27页
        1.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国家积贫积弱,民不聊生第25-26页
        2. 建立在经济文化极其落后基础上的新民主主义中国,人民生活水平亟待提高第26-27页
    (三) 社会实践基础第27-30页
        1. 我国和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第27-29页
        2. 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一些老牌执政党丢掉政权的启示第29-30页
三、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历史演进第30-40页
    (一)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民生思想第30-33页
        1. 始终把减轻人民负担作为保障民生的重点第30-31页
        2. 始终把解决土地问题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第31-32页
        3. 树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宗旨第32-33页
    (二)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民生思想第33-35页
        1. 把民生状况作为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重要指标第33-34页
        2. 重视物质利益原则,以不断提高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为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第34页
        3. 以是否符合“三个有利于”,作为检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第34-35页
        4. 以紧紧依靠群众、实现共同富裕为改善民生的重要目标第35页
    (三)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民生思想第35-38页
        1. 把实现好、维护好最大多数人的利益看作是改善民生的主体内容第36页
        2. 把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与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看作是改善民生的两大方面第36-37页
        3. 把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和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看作是改善民生的前提第37页
        4. 把卫生医疗、社会保障、教育和就业看作是民生改善的重要组成部分第37-38页
    (四)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民生思想第38-40页
        1. 把坚持“人民至上”看作是改善民生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第38-39页
        2. 把改善民生看作是一个长期的、不断与时俱进的过程第39页
        3. 把解决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看作是改善民生的突破口第39页
        4. 把构建一个人人共享的和谐社会看作是改善民生的重要方式第39-40页
        5. 把改善民生作为社会建设的重点第40页
四、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内涵和特点第40-51页
    (一) 深刻内涵第40-49页
        1. 民生无止境,民生建设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第41-42页
        2. 民生无小事:民生问题是经济问题,更是重大的社会和政治问题第42-43页
        3. 对农民利益的高度重视第43-45页
        4. 人民群众是改善民生的主体和依靠力量第45-46页
        5. 吃穿住行的问题是中国共产党首先要解决的民生问题第46-47页
        6. 发展经济是改善民生的根本途径第47页
        7. “人民本位”的民生价值取向第47-48页
        8. 民生状况是党执政合法性的重要标尺第48-49页
    (二) 中国共产党人民生思想的特点第49-51页
        1. 中国共产党人民生思想的共性第49-50页
        2. 中国共产党人民生思想的个性第50-51页
五、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意义第51-63页
    (一) 理论意义第52-59页
        1.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第52-54页
        2.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第54-58页
        3.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第58-59页
    (二) 实践意义第59-63页
        1. 对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有重要指导意义第60页
        2. 对强化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和“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有重要指导意义第60-61页
        3. 对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有重要指导意义第61-62页
        4. 对深化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的认识有重要指导意义第62-63页
结语第63-64页
致谢第64-65页
参考文献第65-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感性的B2C电子商务网站界面设计研究
下一篇:基于储能电感的动态双向无损均衡电路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