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封油库岩石变形破坏机制及围岩稳定性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2-19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1 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2 存在问题 | 第16页 |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1.4 主要创新 | 第18-19页 |
2 工程概况及地质环境背景 | 第19-37页 |
2.1 工程概况 | 第19-20页 |
2.2 地质环境条件 | 第20-28页 |
2.2.1 气象水文 | 第21-22页 |
2.2.2 地形地貌 | 第22页 |
2.2.3 地层岩性 | 第22-24页 |
2.2.4 地质构造与区域地壳稳定性 | 第24-28页 |
2.2.5 水文地质 | 第28页 |
2.3 岩体工程地质特征 | 第28-36页 |
2.3.1 岩体结构 | 第29-30页 |
2.3.2 岩体完整性分析 | 第30-36页 |
2.4 小结 | 第36-37页 |
3 脆性岩石变形破坏强度理论 | 第37-50页 |
3.1 岩石破坏类型 | 第37-38页 |
3.2 岩石破坏强度理论 | 第38-49页 |
3.2.1 表观现象岩石强度理论 | 第39-42页 |
3.2.2 断裂机制岩石强度理论 | 第42-49页 |
3.3 小结 | 第49-50页 |
4 岩石压缩变形破坏机制试验研究 | 第50-74页 |
4.1 岩石压缩变形破坏试验理论基础 | 第50-52页 |
4.2 岩石压缩变形破坏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52-63页 |
4.2.1 岩样概况 | 第52-55页 |
4.2.2 岩石单轴压缩试验 | 第55-56页 |
4.2.3 岩石常规三轴压缩试验 | 第56-62页 |
4.2.4 试验结果分析 | 第62-63页 |
4.3 岩石压缩变形破坏的声学特性分析 | 第63-73页 |
4.3.1 声发射试验方案概况 | 第63-66页 |
4.3.2 岩石变形破坏声发射试验结果分析 | 第66-73页 |
4.4 小结 | 第73-74页 |
5 岩石拉伸变形破坏机制试验研究 | 第74-87页 |
5.1 巴西圆盘试验原理 | 第74-78页 |
5.1.1 巴西圆盘应力场分布 | 第74-77页 |
5.1.2 巴西圆盘试验加载方式 | 第77-78页 |
5.2 岩石拉伸弹性模量测试方案设计 | 第78-82页 |
5.2.1 岩石拉伸弹性模量解析解 | 第78-81页 |
5.2.2 改进的岩石拉伸弹性模量测试方案 | 第81-82页 |
5.3 岩石拉伸变形破坏测试结果与分析 | 第82-86页 |
5.4 小结 | 第86-87页 |
6 基于DIP的岩石变形破坏数值模拟 | 第87-108页 |
6.1 岩石细观结构建模概况 | 第87-94页 |
6.1.1 建模方法 | 第87页 |
6.1.2 岩石数字图像处理原理 | 第87-89页 |
6.1.3 岩石数字图像处理系统的研制 | 第89-90页 |
6.1.4 岩石图像处理结果 | 第90-92页 |
6.1.5 数值模拟网格模型的生成 | 第92-94页 |
6.2 岩石抗压变形破坏模拟对比分析 | 第94-99页 |
6.2.1 均质模型数值模拟 | 第94-95页 |
6.2.2 非均质模型数值模拟 | 第95-98页 |
6.2.3 对比分析 | 第98-99页 |
6.3 岩石拉伸变形破坏数值模拟 | 第99-107页 |
6.3.1 均质模型数值模拟 | 第99-103页 |
6.3.2 非均质模型数值模拟 | 第103-106页 |
6.3.3 对比分析 | 第106-107页 |
6.4 小结 | 第107-108页 |
7 基于PFC的岩石变形破坏数值模拟 | 第108-141页 |
7.1 颗粒流(PFC)计算理论 | 第108-113页 |
7.1.1 基本原理 | 第108-109页 |
7.1.2 PFC内部物理模型 | 第109-113页 |
7.2 PFC岩石力学数值模拟核心 | 第113-130页 |
7.2.1 PFC内部接触本构模型 | 第113-119页 |
7.2.2 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 | 第119页 |
7.2.3 模型参数确定方法 | 第119-129页 |
7.2.4 Fishtank工具箱应用 | 第129-130页 |
7.3 岩石压缩变形破坏模拟 | 第130-140页 |
7.3.1 圆柱岩样变形破坏模拟 | 第130-137页 |
7.3.2 方形岩样变形破坏模拟 | 第137-140页 |
7.4 小结 | 第140-141页 |
8 黄岛地下水封油库围岩稳定性分析 | 第141-152页 |
8.1 地下洞库岩体质量评价 | 第141-145页 |
8.1.1 国标BQ岩体分级法 | 第141-142页 |
8.1.2 岩体质量分级评价 | 第142-145页 |
8.2 主洞室开挖过程围岩稳定性分析 | 第145-151页 |
8.2.1 地下水封油库主洞室模型建立 | 第145-146页 |
8.2.2 分步开挖围岩应力及位移分布 | 第146-151页 |
8.2.3 围岩稳定性评价 | 第151页 |
8.3 小结 | 第151-152页 |
9 结论与展望 | 第152-156页 |
9.1 结论 | 第152-154页 |
9.2 展望 | 第154-156页 |
致谢 | 第156-157页 |
参考文献 | 第157-165页 |
学习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完成的科研项目 | 第1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