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6-13页 |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6-9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6-7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7-9页 |
1、理论意义 | 第7-8页 |
2、实践意义 | 第8-9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9-12页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2-13页 |
第二章 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概述 | 第13-24页 |
第一节 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含义和主要内容 | 第13-14页 |
第二节 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起源和发展 | 第14-18页 |
一、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工资谈判发展的三个阶段 | 第14-16页 |
二、国际劳工组织对工资谈判的积极推动 | 第16页 |
三、我国工资集体协商的历史 | 第16-18页 |
第三节 与工资集体协商相关的三项制度 | 第18-20页 |
一、最低工资制度 | 第18页 |
二、工资增长指导线制度 | 第18-19页 |
三、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制度 | 第19-20页 |
第四节 影响工资集体协商的主要因素分析 | 第20-24页 |
一、工会的性质及能力 | 第20-22页 |
二、劳动力市场的性质 | 第22-23页 |
三、企业雇主意识 | 第23页 |
四、生活费用依据 | 第23-24页 |
第三章 我国实行工资集体协商的社会条件和工会面临的新挑战 | 第24-35页 |
第一节 实施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社会条件 | 第24-25页 |
一、劳动力市场的形成 | 第24-25页 |
二、劳动立法的健全 | 第25页 |
三、工资集体协商的社会重视度 | 第25页 |
第二节 南海本田罢工事件的启示 | 第25-28页 |
一、企业工会在集体协商中未能代表职工权益 | 第26页 |
二、企业工会在协调劳资矛盾中未能积极主动 | 第26-27页 |
三、企业工会在日常工作中未能履行维权职责 | 第27-28页 |
第三节 中国工会面临的新挑战 | 第28-35页 |
一、中国工会的独立性缺失 | 第29页 |
二、工会参与协商谈判的能力有限 | 第29-31页 |
三、行业工会体系不健全 | 第31-35页 |
第四章 对发挥工会在工资集体协商机制中作用的若干思考 | 第35-47页 |
第一节 突出工会维权的基本职能 | 第35-36页 |
第二节 加强工会谈判能力建设 | 第36-42页 |
一、转变建会方式以确保工会独立性 | 第37-38页 |
二、建立基层企业工会经费的保障机制 | 第38-39页 |
三、推进基层工会主席直接选举 | 第39-40页 |
四、提升工会干部的职业化素质,增强协商谈判能力 | 第40-42页 |
第三节 借鉴德国经验,加快发展行业工会组织 | 第42-47页 |
一、德国工会在协调劳动关系中的经验 | 第42-44页 |
1、参与立法和社会政策的制定 | 第42-43页 |
2、集体谈判主要在行业一级进行 | 第43-44页 |
3、代表职工参与企业管理 | 第44页 |
二、推进我国行业工资集体协商的探讨 | 第44-47页 |
1、积极培育行业性协商主体 | 第45页 |
2、健全相关配套机制 | 第45页 |
3、扩大行业性集体合同覆盖范围 | 第45-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2页 |
后记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