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8-9页 |
第一章 死刑制度概述 | 第9-18页 |
第一节 死刑的定义 | 第9-11页 |
一、死刑的概念及属性 | 第9页 |
二、死刑的渊源 | 第9-10页 |
三、死刑存在的现实基础 | 第10-11页 |
第二节 死刑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 第11-13页 |
一、死刑源于原始社会的血亲复仇制度 | 第11-12页 |
二、死刑的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 第12页 |
三、国外死刑发展史 | 第12页 |
四、中国的死刑沿革 | 第12-13页 |
第三节 我国死刑制度存在的必要性 | 第13-15页 |
一、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是死刑制度的保卫对象 | 第13-14页 |
二、死刑制度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 第14页 |
三、死刑制度为民众朴素报应观念提供强大支撑 | 第14-15页 |
四、保留死刑是创造和谐稳定社会环境的内在要求 | 第15页 |
第四节 我国学界对死刑存废问题的研究 | 第15-18页 |
一、即时废除论 | 第15-16页 |
二、渐进式废除论 | 第16-18页 |
第二章 解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 | 第18-24页 |
第一节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概述 | 第18-21页 |
一、刑事政策的概念 | 第18页 |
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确立 | 第18-21页 |
第二节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含义 | 第21-24页 |
一、“宽”的含义 | 第21-22页 |
二、“严”的含义 | 第22页 |
三、“济”的含义 | 第22-24页 |
第三章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和死刑制度的关系 | 第24-27页 |
第一节 死刑制度的现状分析 | 第24-25页 |
一、死刑制度的国际现状 | 第24页 |
二、我国死刑制度的现状 | 第24-25页 |
第二节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和死刑制度的关系 | 第25-27页 |
一、死刑政策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是有机整体 | 第25页 |
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指导死刑的适用 | 第25-27页 |
第四章 完善我国死刑制度的设想 | 第27-41页 |
第一节 用正确的舆论导向来改变民众的重刑思想 | 第27-28页 |
一、关于我国的民意问题 | 第27页 |
二、改变民意的举措 | 第27-28页 |
第二节 死刑的立法限制 | 第28-32页 |
一、取消非暴力犯罪死刑 | 第28-29页 |
二、死刑罪名的转化 | 第29-30页 |
三、明确“罪行极其严重” | 第30-31页 |
四、改革与完善死刑相关制度 | 第31-32页 |
第三节 死刑的司法限制 | 第32-34页 |
一、司法限制的表现 | 第32-33页 |
二、司法限制的举措 | 第33-34页 |
第四节 运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严格限制并逐步废除死刑 | 第34-41页 |
一、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与刑法修正案(八) | 第34-36页 |
二、从刑法修正案(八)看我国死刑制度 | 第36页 |
三、刑法修正案(八)的意义 | 第36-37页 |
四、运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来严格限制并逐步废除死刑 | 第37-41页 |
结语 | 第41-42页 |
注释 | 第42-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后记 | 第46-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