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药学论文--中药药理学论文

白藜芦醇对背根神经节P2X3/P2X7受体介导神经病理痛的作用及机理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引言第12-15页
第2章 材料与方法第15-29页
    2.1 材料第15-21页
        2.1.1 实验动物第15页
        2.1.2 主要试剂第15-17页
        2.1.3 主要仪器第17页
        2.1.4 溶液配制第17-21页
    2.2 方法第21-29页
        2.2.1 原代卫星胶质细胞的培养第21页
        2.2.2 细胞处理以及实验动物分组第21页
        2.2.3 建立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第21-22页
        2.2.4 灌胃给药第22页
        2.2.5 神经病理痛大鼠行为学检测第22页
        2.2.6 原位杂交第22-23页
        2.2.7 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第23-24页
        2.2.8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第24-25页
        2.2.9 细胞免疫荧光双标第25页
        2.2.10 免疫组织荧光双标第25-26页
        2.2.11 蛋白印迹(Western Blot)第26-27页
        2.2.12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方法第27-28页
        2.2.13 统计学方法第28-29页
第3章 结果第29-47页
    3.1 行为学结果第29-30页
        3.1.1 机械缩足反射阈值(MWT)测定结果第29-30页
        3.1.2 热缩足反射潜伏期(TWL)测定结果第30页
    3.2 原位杂交第30-32页
        3.2.1 P2X_3原位杂交第30-31页
        3.2.2 P2X_7原位杂交第31-32页
    3.3 RT-PCR第32-35页
        3.3.1 P2X_3RT-PCR第32-34页
        3.3.2 P2X_7RT-PCR第34-35页
    3.4 免疫组织化学第35-36页
        3.4.1 P2X_3免疫组化第35页
        3.4.2 P2X_7免疫组化第35-36页
    3.5 免疫荧光第36-39页
        3.5.1 P2X_7免疫细胞化学第36-37页
        3.5.2 P2X_7免疫组织荧光双标第37-38页
        3.5.3 P2X_3免疫组织荧光双标第38-39页
    3.6 蛋白印迹第39-45页
        3.6.1 P2X_3蛋白印迹第39-40页
        3.6.2 P2X_7蛋白印迹第40-41页
        3.6.3 ERK1/2 蛋白印迹第41-43页
        3.6.4 p38 MAPK 蛋白印迹第43-45页
    3.7 Elisa第45-47页
第4章 讨论第47-50页
第5章 结论第50-51页
致谢第51-52页
参考文献第52-57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57-58页
综述第58-68页
    参考文献第65-68页
附件第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腹水常规实验室检查和多种肿瘤标志物对腹水的鉴别意义
下一篇:双酚A职业接触限值的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