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3-21页 |
1.1 本项目的研究背景及立题依据 | 第13页 |
1.2 水稻理想株型的概念及其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1 理想株型概念的提出 | 第14页 |
1.2.2 影响水稻株型的因素 | 第14-15页 |
1.2.3 水稻株型的研究现状 | 第15页 |
1.3 国内外水稻抗倒伏性研究进展 | 第15-19页 |
1.3.1 株高与倒伏 | 第16页 |
1.3.2 茎秆性状与倒伏 | 第16-19页 |
1.3.2.1 茎秆的农艺性状与倒伏关系 | 第16-17页 |
1.3.2.2 茎秆解剖结构与倒伏关系 | 第17-18页 |
1.3.2.3 茎秆化学成分与倒伏关系 | 第18-19页 |
1.4 水稻愈伤组织快速诱导的研究 | 第19-20页 |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0-21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1-33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1页 |
2.1.1 植物材料 | 第21页 |
2.1.2 质粒与菌株 | 第21页 |
2.1.3 主要试剂 | 第21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1-33页 |
2.2.1 转基因水稻苗的产生 | 第22-23页 |
2.2.1.1 培养基 | 第22页 |
2.2.1.2 愈伤组织的诱导与继代 | 第22页 |
2.2.1.3 农杆菌介导的水稻遗传转化 | 第22-23页 |
2.2.1.3.1 菌株活化 | 第22-23页 |
2.2.1.3.2 农杆菌侵染 | 第23页 |
2.2.1.3.3 洗菌 | 第23页 |
2.2.1.3.4 抗性愈伤组织的筛选与分化 | 第23页 |
2.2.1.3.5 炼苗 | 第23页 |
2.2.2 转基因植株的分子鉴定 | 第23-29页 |
2.2.2.1 转基因植株后代的抗性筛选 | 第23-24页 |
2.2.2.1.1 PHIMES-Ubi-IPA1转化明恢86(T1代)PPT抗性筛选 | 第24页 |
2.2.2.1.2 EHA-1300-IPA1转化明恢86(T2代)Hyg抗性筛选 | 第24页 |
2.2.2.2 PCR检测 | 第24-25页 |
2.2.2.2.1 CTAB法微量提取转基因水稻总DNA | 第24页 |
2.2.2.2.2 标记基因Hyg/Bar的PCR分析 | 第24-25页 |
2.2.2.3 RT-PCR检测 | 第25-27页 |
2.2.2.3.1 水稻组织(根、茎、叶)总RNA的提取 | 第25-26页 |
2.2.2.3.2 RT-PCR | 第26-27页 |
2.2.2.4 Southern blotting检测 | 第27-29页 |
2.2.2.4.1 配制Southern杂交专用试剂 | 第27页 |
2.2.2.4.2 Southern blotting杂交 | 第27-29页 |
2.2.3 荧光定量PCR分析 | 第29-31页 |
2.2.3.1 IPA1基因在籼稻明恢86组织表达特异性分析 | 第29-30页 |
2.2.3.1.1 水稻幼苗的培养 | 第29页 |
2.2.3.1.2 幼苗的根、茎、叶RNA的提取 | 第29页 |
2.2.3.1.3 引物设计 | 第29-30页 |
2.2.3.2 荧光定量PCR反应 | 第30页 |
2.2.3.3 荧光定量PCR数据处理 | 第30-31页 |
2.2.4 PHIMES-Ubi-IPA1转化明恢86(T1代)转基因植株生理学指标测定 | 第31-33页 |
2.2.4.1 株高测定 | 第31页 |
2.2.4.2 分蘖数测定 | 第31页 |
2.2.4.3 节间长度测定 | 第31页 |
2.2.4.4 叶绿素含量测定 | 第31页 |
2.2.4.5 茎秆横切面电镜扫描 | 第31页 |
2.2.4.6 茎秆化学成分的测定 | 第31-33页 |
2.2.4.6.1 细胞壁组分含量的测定 | 第31-32页 |
2.2.4.6.2 钾元素含量测定 | 第32页 |
2.2.4.6.3 硅含量的测定 | 第32-33页 |
第三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3-47页 |
3.1 研究光照条件对水稻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第33页 |
3.2 IPA1基因的遗传转化 | 第33-34页 |
3.3 转基因植株的PCR检测 | 第34-36页 |
3.3.1 PHIMES-Ubi-IPA1转化明恢86(T0代)PCR检测 | 第34-35页 |
3.3.2 转基因植株中IPA1基因的RT-PCR分析 | 第35-36页 |
3.3.3 Southern blot杂交分析 | 第36页 |
3.4 转基因植株后代的抗性筛选结果 | 第36-38页 |
3.4.1 PHIMES-Ubi-IPAl转化明恢86(T1代)PPT抗性筛选结果 | 第36-37页 |
3.4.2 EHA-1300-IPA1转化明恢86(T2代)Hyg抗性筛选结果 | 第37-38页 |
3.5 Real-time PCR | 第38-40页 |
3.5.1 IPA1基因在籼稻明恢86的组织表达特异性分析 | 第38-40页 |
3.6 转基因植株生理学指标测定 | 第40-47页 |
3.6.1 转基因植株株高和分蘖数的测定 | 第40-41页 |
3.6.3 转基因植株节间长度的测定 | 第41-42页 |
3.6.4 转基因植株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 第42页 |
3.6.5 茎秆横切面电镜扫描 | 第42-43页 |
3.6.6 茎秆化学成分的测定 | 第43-47页 |
3.6.6.1 细胞壁组分含量的测定 | 第43-44页 |
3.6.6.2 钾元素含量测定 | 第44-45页 |
3.6.6.3 硅元素含量测定 | 第45-47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47-50页 |
4.1 提高水稻抗倒性的策略 | 第47-48页 |
4.1.1 材料的选择 | 第47页 |
4.1.2 栽培条件和措施对水稻倒伏的影响 | 第47-48页 |
4.1.2.1 土壤环境 | 第47页 |
4.1.2.2 栽培密度 | 第47-48页 |
4.1.2.3 肥水管理 | 第48页 |
4.1.2.4 病虫害防治 | 第48页 |
4.2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的应用 | 第48-49页 |
4.3 工作的延续性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6页 |
附录1 | 第56-58页 |
附录2 | 第58-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