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14-15页 |
第一章 刑事庭前会议程序的基本理论 | 第15-22页 |
一、 刑事庭前会议程序的概述 | 第15-18页 |
(一) 刑事庭前会议程序的概念 | 第15-16页 |
(二) 刑事庭前会议程序与相关程序的区别 | 第16-18页 |
二、 刑事庭前会议程序的意义 | 第18-22页 |
(一) 有利于实现公正和效率并存的刑事诉讼价值 | 第18-20页 |
(二) 有利于实现刑事诉讼目的 | 第20-22页 |
第二章 国外刑事庭前会议程序的考察 | 第22-29页 |
一、 英美法系国家庭前会议程序 | 第22-24页 |
(一) 英国的庭前准备程序 | 第22-23页 |
(二) 美国的庭前程序 | 第23-24页 |
二、 大陆法系国家庭前会议程序 | 第24-27页 |
(一) 德国的中间程序 | 第24-25页 |
(二) 法国的庭前准备程序 | 第25-26页 |
(三) 日本的庭前整理程序 | 第26-27页 |
三、 对两大法系庭前会议程序的评析 | 第27-29页 |
(一) 两者的差异之处 | 第28页 |
(二) 两者的共同特点 | 第28-29页 |
第三章 我国刑事庭前会议程序现状及评析 | 第29-37页 |
一、 刑事庭前会议程序的设置 | 第30-32页 |
(一) 1979 年刑事诉讼法没有设置庭前会议程序 | 第30页 |
(二) 1996 年刑事诉讼法对庭审程序做出改革 | 第30-31页 |
(三) 2012 年刑事诉讼法确立了庭前会议程序 | 第31-32页 |
二、 现行刑事庭前会议程序存在的问题 | 第32-37页 |
(一) 对诉讼权利保障重视不够 | 第32-33页 |
(二) 提高诉讼效率存在一定难度 | 第33-34页 |
(三) 庭前会议的程序规则有待设置 | 第34页 |
(四) 证据开示制度缺失 | 第34-35页 |
(五) 庭前会议的效力不明确 | 第35页 |
(六) 对庭前会议的法律监督亟待加强 | 第35-37页 |
第四章 完善我国刑事庭前会议程序的构想 | 第37-45页 |
一、 庭前会议程序完善应遵循的原则 | 第37-38页 |
(一) 共同参与原则 | 第37页 |
(二) 程序公正原则 | 第37页 |
(三) 注重效率原则 | 第37-38页 |
二、 国外刑事庭前会议程序对我国的启示 | 第38-39页 |
(一) 要注重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 第38页 |
(二) 要重视非法证据排除和争点整理 | 第38页 |
(三) 要探索建立证据开示制度 | 第38-39页 |
(四) 要赋于法官一定的裁决权 | 第39页 |
三、 完善庭前会议程序的几点建议 | 第39-45页 |
(一) 细化庭前会议启动程序 | 第39-40页 |
(二) 明晰庭前会议适用范围中有关问题 | 第40-41页 |
(三) 设置庭前会议的程序规则 | 第41页 |
(四) 构建庭前证据开示制度 | 第41-43页 |
(五) 明确庭前会议的法律效力 | 第43页 |
(六) 加强庭前会议的法律监督 | 第43-45页 |
结语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