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9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9页 |
1.3 依托工程概况 | 第9-18页 |
1.3.0 工程简介 | 第9-12页 |
1.3.1 工程地质条件 | 第12-13页 |
1.3.2 水文地质条件 | 第13页 |
1.3.3 不良地质现象 | 第13-14页 |
1.3.4 隧道围岩级别划分依据 | 第14-15页 |
1.3.5 溶洞稳定性评价 | 第15-18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左线左偏方案 | 第19-33页 |
2.1 左线左偏方案 | 第19页 |
2.2 地质情况 | 第19-21页 |
2.3 隧道设计 | 第21-23页 |
2.3.1 技术标准 | 第21页 |
2.3.2 隧道主体工程设计 | 第21-23页 |
2.4 改线后隧道方案 | 第23-31页 |
2.4.1 改线方案和原方案设计线相差2cm以内的段落 | 第23页 |
2.4.2 改线方案和原方案设计线相差2-5cm的段落 | 第23-24页 |
2.4.3 改线方案和原方案设计线相差5-200cm的段落 | 第24-25页 |
2.4.4 改线方案和原方案设计线相差200-1200cm的段落 | 第25-27页 |
2.4.5 改线方案和原方案设计线相差1200-1800cm的段落 | 第27-28页 |
2.4.6 改线方案和原方案设计线相差1800-2500cm的段落 | 第28-29页 |
2.4.7 改线方案和原方案设计线相差大于2500cm的段落 | 第29-31页 |
2.5 安全性评价 | 第31-32页 |
2.6 工程规模及造价估算 | 第32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左线左偏绕避新溶洞方案 | 第33-52页 |
3.1 路线方案布设 | 第33页 |
3.2 岩土材料非线性本构模型 | 第33-45页 |
3.2.1 弹塑性模型 | 第34-37页 |
3.2.2 邓肯张(Duncan—Chang)模型 | 第37-40页 |
2.3.3 流动法则 | 第40-41页 |
2.3.4 加卸载准则 | 第41页 |
3.2.5 Drucker-Prager本构模型 | 第41-42页 |
3.2.6 ANSYS有限元分析的D-P材料的参数输入 | 第42-43页 |
3.2.7 D-P材料的屈服准则 | 第43-44页 |
3.2.8 隧道工程施工数值模拟 | 第44-45页 |
3.3 绕避新溶洞改线方案数值模拟研究 | 第45-50页 |
3.3.1 数值模拟单元简介 | 第45-46页 |
3.3.2 ANSYS有限元计算模型 | 第46-48页 |
3.3.3 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分析 | 第48-50页 |
3.4 安全性评价 | 第50页 |
3.5 工程规模及造价估算 | 第50-51页 |
3.6 方案优缺点阐述 | 第51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四章 左线偏右方案 | 第52-63页 |
4.1 隧道左线右偏、右线不变方案 | 第52-57页 |
4.1.1 路线方案布设 | 第52页 |
4.1.2 该方案地质情况 | 第52-53页 |
4.1.3 隧道主体工程设计 | 第53-54页 |
4.1.4 技术标准 | 第54-55页 |
4.1.5 改线后隧道方案 | 第55-56页 |
4.1.6 安全性评价 | 第56页 |
4.1.7 工程规模及造价估算 | 第56页 |
4.1.8 方案优缺点阐述 | 第56-57页 |
4.2 左线右偏、右线右偏方案 | 第57-61页 |
4.2.1 路线方案布设 | 第57页 |
4.2.2 ANSYS有限元计算模型 | 第57-59页 |
4.2.3 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分析 | 第59-61页 |
4.3 安全性评价 | 第61页 |
4.4 工程规模及造价估算 | 第61页 |
4.5 方案优缺点阐述 | 第61-62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五章 路基方案 | 第63-68页 |
5.1 路基明洞方案 | 第63-65页 |
5.1.1 施工期安全防护措施 | 第63-64页 |
5.1.2 运营期永久防护措施 | 第64页 |
5.1.3 工程规模及造价估算 | 第64页 |
5.1.4 优缺点及难度 | 第64-65页 |
5.2 回填暗挖方案 | 第65-66页 |
5.2.1 施工期安全防护措施 | 第65-66页 |
5.2.2 工程规模及造价估算 | 第66页 |
5.2.3 优缺点及难度 | 第66页 |
5.3 施工方案 | 第66页 |
5.4 施工工期 | 第66-6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8-71页 |
6.1 结论 | 第68-69页 |
6.2 展望 | 第69-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著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