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目录 | 第7-9页 |
引言 | 第9-11页 |
第一章 调仲对接制度的基本问题概论 | 第11-19页 |
第一节 纠纷及纠纷解决机制概述 | 第11-13页 |
一、 纠纷的含义及特征 | 第11页 |
二、 纠纷解决机制概述 | 第11-13页 |
第二节 调仲对接制度的相关概念简述 | 第13-19页 |
一、 调解的含义、属性、种类和特征 | 第13-15页 |
二、 仲裁的概念、特征及分类 | 第15-17页 |
三、 调仲对接的内涵及特征 | 第17-19页 |
第二章 调仲对接制度的法理基础 | 第19-29页 |
第一节 调仲对接制度的必要性 | 第19-23页 |
一、 现行调诉对接制度的相关问题思考 | 第19-22页 |
二、 调仲对接制度建构的必然性 | 第22-23页 |
第二节 调仲对接制度的可行性 | 第23-26页 |
一、 调解与仲裁制度的文化共同性 | 第24-25页 |
二、 调解与仲裁制度的解纷理论的相似性 | 第25-26页 |
第三节 调仲对接制度的价值 | 第26-29页 |
一、 调仲对接制度的效益价值 | 第26-27页 |
二、 调仲对接制度的公正价值 | 第27页 |
三、 调仲对接制度更容易实现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 第27-28页 |
四、 调仲对接制度能实现当事人利益的最大化 | 第28-29页 |
第三章 当今世界有关调仲对接制度的实践及规定 | 第29-35页 |
第一节 其他国家及国际组织对调仲对接制度的运用 | 第29-33页 |
一、 其他国家关于调仲对接制度的规定 | 第29-31页 |
二、 国际组织关于调仲对接制度的规定 | 第31-33页 |
第二节 中国关于调仲对接制度的实践及规定 | 第33-35页 |
第四章 调仲对接制度建构的设想 | 第35-46页 |
第一节 调仲对接制度应遵循的原则 | 第35-38页 |
一、 自愿原则 | 第35-36页 |
二、 当事人平等原则 | 第36页 |
三、 合法、合理的原则 | 第36-37页 |
四、 调解和仲裁无次序分别的原则 | 第37页 |
五、 程序灵活性原则 | 第37-38页 |
六、 司法予以支持和保障原则 | 第38页 |
第二节 调仲对接制度的适用范围 | 第38-39页 |
第三节 适用调仲对接制度应当具备的条件 | 第39-40页 |
一、 调仲对接制度中调解员应当具备的条件 | 第39-40页 |
二、 适用调仲对接制度的条件 | 第40页 |
第四节 调仲对接的模式建构 | 第40-43页 |
一、 仲裁中引入调解 | 第40-41页 |
二、 Med——Arb 模式 | 第41-42页 |
三、 仲裁委员会中附设调解机构的模式 | 第42页 |
四、 先仲裁后调解(Med—Post—Arb)模式 | 第42-43页 |
第五节 调仲对接制度的保障机制 | 第43-46页 |
一、 调仲对接制度的立法保障 | 第43页 |
二、 调仲对接制度的司法保障 | 第43-44页 |
三、 调仲对接制度的社会权力保障 | 第44-46页 |
第五章 结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0-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