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引言 | 第10-11页 |
1.2 消能减震的概念、分类与原理 | 第11-14页 |
1.2.1 消能减震的概念 | 第11-12页 |
1.2.2 消能减震的分类 | 第12页 |
1.2.3 消能减震的原理 | 第12-14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4-16页 |
1.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2 发展趋势 | 第15-16页 |
1.4 本文问题提出及主要研究工作 | 第16-17页 |
第2章 粘滞阻尼器的类型与恢复力模型 | 第17-27页 |
2.1 粘滞阻尼器的分类和特点 | 第17-19页 |
2.1.1 缸式粘滞流体阻尼器 | 第17-18页 |
2.1.2 粘滞阻尼墙 | 第18页 |
2.1.3 圆筒式粘滞阻尼器 | 第18-19页 |
2.2 粘滞阻尼器的恢复力模型 | 第19-25页 |
2.2.1 线性模型 | 第19-20页 |
2.2.2 Kelvin模型 | 第20-22页 |
2.2.3 Maxwell模型 | 第22-23页 |
2.2.4 Wiechert模型 | 第23-25页 |
2.2.5 SAP2000所采用的模型 | 第25页 |
2.3 粘滞阻尼器的速度指数 | 第25-27页 |
第3章 装设粘滞阻尼器结构的减震分析方法和减震设计 | 第27-40页 |
3.1 装设粘滞阻尼器结构的减震分析方法 | 第27-35页 |
3.1.1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 第27-32页 |
3.1.2 时程分析法 | 第32-34页 |
3.1.3 快速非线性分析方法(FNA) | 第34-35页 |
3.2 装设粘滞阻尼器结构的减震设计 | 第35-40页 |
3.2.1 消能减震结构的适用范围和设防目标 | 第35-36页 |
3.2.2 阻尼器的布置原则 | 第36页 |
3.2.3 主体结构的设计 | 第36-37页 |
3.2.4 粘滞阻尼器附加给结构的有效阻尼比 | 第37-38页 |
3.2.5 阻尼器的优化布置 | 第38-40页 |
第4章 工程实例分析 | 第40-68页 |
4.1 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40-46页 |
4.1.1 工程概况 | 第40页 |
4.1.2 有限元模型 | 第40-41页 |
4.1.3 时程分析地震波的选择 | 第41-43页 |
4.1.4 结构的动力特性和地震反应 | 第43-46页 |
4.2 装设粘滞阻尼器结构的地震反应 | 第46-51页 |
4.2.1 布置阻尼器 | 第46-48页 |
4.2.2 方案一的地震反应 | 第48-51页 |
4.3 方案一与原结构的对比 | 第51-61页 |
4.3.1 各层位移最大值对比 | 第51-54页 |
4.3.2 各层层间位移角最大值对比 | 第54-56页 |
4.3.3 各层加速度最大值对比 | 第56-59页 |
4.3.4 各层层间剪力最大值对比 | 第59-61页 |
4.4 粘滞阻尼器的优化布置 | 第61-68页 |
4.4.1 优化方案 | 第61-63页 |
4.4.2 方案二的地震反应分析 | 第63-65页 |
4.4.3 两种附加阻尼器结构方案的对比 | 第65-68页 |
第5章 基于时程分析的设计方法 | 第68-72页 |
5.1 设计流程 | 第68页 |
5.2 SAP2000与PKPM建模结果对比分析 | 第68-69页 |
5.3 地震动输入 | 第69页 |
5.4 消能减震效果评价 | 第69-71页 |
5.5 结论 | 第71-72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2-74页 |
结论 | 第72页 |
展望 | 第72-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