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隧道工程论文--隧道施工论文--施工机械论文

TBM多滚刀组合破岩特性的数值模拟及实验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符号说明第10-11页
1 绪论第11-19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来源第11-12页
        1.1.1 课题研究背景第11-12页
        1.1.2 课题来源第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7页
        1.2.1 刀具破岩机理与载荷研究概况第12-13页
        1.2.2 盘形滚刀破岩数值模拟研究进展第13-15页
        1.2.3 滚刀组合切削研究进展第15-16页
        1.2.4 存在的问题分析第16-17页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17页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17-19页
2 盘形滚刀破岩理论分析第19-33页
    2.1 引言第19页
    2.2 盘形滚刀与岩石相互作用机理分析第19-25页
        2.2.1 岩石在压头作用下的应力分布规律第19-20页
        2.2.2 滚刀破岩机理分析第20-22页
        2.2.3 滚刀破岩受力分析第22-24页
        2.2.4 滚刀组合参数分析第24-25页
    2.3 盘形滚刀破岩效率分析第25-31页
        2.3.1 破岩比能耗的概念第25-26页
        2.3.2 岩石破碎体积的计算第26-29页
        2.3.3 滚刀破岩比能耗的确定第29-30页
        2.3.4 刀间距最优值的确定第30-31页
    2.4 工程应用第31-32页
    2.5 本章小结第32-33页
3 岩体特征对盘形滚刀破岩特性的影响研究第33-47页
    3.1 引言第33页
    3.2 围岩力学性能测试分析第33-36页
        3.2.1 围岩力学属性第33-35页
        3.2.2 岩体力学性能测定第35-36页
    3.3 颗粒离散元建模过程第36-38页
        3.3.1 颗粒流方法的基本原理第36-37页
        3.3.2 岩石材料细观参数的确定第37-38页
        3.3.3 颗粒离散元模型建立第38页
    3.4 岩体破碎特性分析第38-46页
        3.4.1 刀具侵入特性分析第38-40页
        3.4.2 岩体破碎模式分析第40-41页
        3.4.3 岩体破碎块度分析第41-42页
        3.4.4 岩体应力分布特征第42-44页
        3.4.5 岩体破碎效率分析第44-46页
    3.5 本章小结第46-47页
4 滚刀组合破岩关键因素的数值研究第47-61页
    4.1 引言第47页
    4.2 盘形滚刀破岩有限元模拟系统第47-49页
        4.2.1 滚刀破岩模拟系统介绍第47页
        4.2.2 滚刀破岩的有限元建模过程第47-49页
    4.3 破岩过程的仿真结果分析第49-52页
        4.3.1 滚刀破岩过程仿真第50页
        4.3.2 岩石破碎过程分析第50-51页
        4.3.3 仿真结果与理论值对比第51-52页
    4.4 滚刀组合破岩的单因素影响规律第52-56页
        4.4.1 滚刀贯入度的影响第52-53页
        4.4.2 滚刀刀间距的影响第53-55页
        4.4.3 滚刀切削速度的影响第55-56页
    4.5 滚刀组合破岩的多因素影响规律第56-60页
        4.5.1 正交试验方法简介第56页
        4.5.2 正交试验安排及结果第56-57页
        4.5.3 综合评价参数的建立第57-58页
        4.5.4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第58-60页
    4.6 本章小结第60-61页
5 多滚刀组合破岩特性实验研究第61-74页
    5.1 引言第61页
    5.2 实验条件第61-64页
        5.2.1 实验台介绍第61-62页
        5.2.2 实验台测控系统第62-63页
        5.2.3 实验试样及力学性能第63-64页
    5.3 单滚刀压入实验第64-66页
        5.3.1 实验目的及内容第64-65页
        5.3.2 实验方案第65页
        5.3.3 实验结果及分析第65-66页
    5.4 滚刀组合回转破岩实验第66-73页
        5.4.1 实验目的及内容第66-67页
        5.4.2 实验方案第67-68页
        5.4.3 实验结果及分析第68-73页
    5.5 小结第73-74页
6 结论与展望第74-76页
    6.1 论文工作总结第74-75页
    6.2 后续工作展望第75-76页
参考文献第76-81页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第81-82页
致谢第82页

论文共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L型螺旋卸船机水平螺旋输送机理研究
下一篇:垂直螺旋输送槽内物料颗粒群力学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