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崛起中地缘政策的比较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目录 | 第5-7页 |
第1章 引言 | 第7-11页 |
1.1 选题依据和意义 | 第7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7-10页 |
1.3 创新之处 | 第10-11页 |
第2章 中德两国地缘环境及崛起的可比性 | 第11-18页 |
2.1 地缘环境特点比较 | 第11-14页 |
2.1.1 德国地缘环境 | 第11-12页 |
2.1.2 中国地缘环境 | 第12-13页 |
2.1.3 小结 | 第13-14页 |
2.2 中德两国崛起比较 | 第14-18页 |
2.2.1 内政的部分相似 | 第14-15页 |
2.2.2 地缘战略的部分相似 | 第15-16页 |
2.2.3 崛起对地缘现状影响的部分相似 | 第16-18页 |
第3章 中德地缘政策的比较 | 第18-40页 |
3.1 战略选择的比较 | 第18-26页 |
3.1.1 德国的战略选择 | 第18-20页 |
3.1.1.1 俾斯麦在任期间:消化 | 第18-20页 |
3.1.1.2 威廉二世主政期间:冒进 | 第20页 |
3.1.2 中国的战略选择 | 第20-23页 |
3.1.2.1 毛泽东时代:固本 | 第21-22页 |
3.1.2.2 改革开放到冷战结束:转换 | 第22页 |
3.1.2.3 冷战结束后:有所作为 | 第22-23页 |
3.1.3 中德战略选择的比较 | 第23-26页 |
3.1.3.1 战略与国力的匹配 | 第23-25页 |
3.1.3.2 实行战略的工具与手段 | 第25-26页 |
3.2 外交政策的比较 | 第26-40页 |
3.2.1 德国的外交政策 | 第26-31页 |
3.2.1.1 俾斯麦在任期间:克制 | 第27-28页 |
3.2.1.2 威廉二世主政期间:宏图短智 | 第28-31页 |
3.2.2 中国的外交政策 | 第31-36页 |
3.2.2.1 毛泽东时代:奠定基础 | 第32-35页 |
3.2.2.2 八十年代:拨云见日 | 第35页 |
3.2.2.3 冷战后:低调地崛起 | 第35-36页 |
3.2.3 中德外交政策的比较 | 第36-40页 |
3.2.3.1 外交政策与战略的契合度 | 第36-37页 |
3.2.3.2 外交政策制定的特点 | 第37-40页 |
第4章 中德地缘政策异同的原因分析 | 第40-48页 |
4.1 地缘政策相似的原因分析 | 第40-41页 |
4.2 地缘政策相异的原因分析 | 第41-48页 |
4.2.1 所处时代的不同 | 第42-43页 |
4.2.2 民族文化的不同 | 第43-44页 |
4.2.3 国家目标的不同 | 第44-48页 |
4.2.3.1 国家定位的不同 | 第44-45页 |
4.2.3.2 发展目标的不同 | 第45-46页 |
4.2.3.3 对国际体系重构需求的不同 | 第46-48页 |
第5章 中国应当吸取的经验与教训 | 第48-52页 |
5.1 “边界”层面:战略的制定 | 第48-49页 |
5.2 “工具”层面:实力的发展 | 第49-50页 |
5.3 内政层面:地缘政策的基石 | 第50-52页 |
第6章 结语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