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目录 | 第8-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5页 |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相关概念界定与研究对象 | 第15-18页 |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5-17页 |
·研究对象 | 第17-18页 |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第18-23页 |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研究内容与结构 | 第19-23页 |
·论文的可能创新之处 | 第23-25页 |
·农村非正规金融问题研究的逻辑起点 | 第25-35页 |
·小农命题:经典理论与当代现实 | 第25-29页 |
·对小农性质的进一步思考 | 第29-32页 |
·小农命题与农村非正规金融的研究 | 第32-35页 |
第二章 关于农村非正规金融问题的文献综述 | 第35-67页 |
·国内学者关于农村非正规金融的理论研究 | 第35-45页 |
·基于新古典经济学的研究 | 第35-37页 |
·基于制度变迁理论的研究 | 第37-38页 |
·基于交易费用理论的研究 | 第38-40页 |
·基于经济社会学视角的研究 | 第40-41页 |
·基于管制经济学视角的研究 | 第41-43页 |
·评论 | 第43-45页 |
·国内学者关于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实证研究 | 第45-53页 |
·对农村非正规金融市场的若干特征化事实的考察 | 第45-47页 |
·对农村非正规借贷运行特征的考察 | 第47-50页 |
·农村非正规金融的规模及其经济增长效应 | 第50-52页 |
·评论 | 第52-53页 |
·国外学者关于农村非正规金融的研究 | 第53-67页 |
·农村非正规金融:生发逻辑、规模测度及功能 | 第54-57页 |
·对农村非正规金融微观机理的研究 | 第57-63页 |
·政府干预主义对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影响 | 第63-65页 |
·评论 | 第65-67页 |
第三章 融资需求、农村金融供给与农户融资偏好 | 第67-97页 |
·中国农户的融资需求 | 第67-72页 |
·中国农村正规金融的供给 | 第72-81页 |
·农村正规金融的总体概况 | 第72-76页 |
·农村正规金融机构支农状况的具体考察 | 第76-81页 |
·一个总括性评论 | 第81页 |
·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的供给状况 | 第81-86页 |
·农村非正规金融的不同形态 | 第81-85页 |
·农村非正规金融的规模测度 | 第85-86页 |
·农户偏好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动因:理论模型与经验证据 | 第86-97页 |
·农村金融市场上微观主体借贷行为的逻辑 | 第88-90页 |
·基于Straub模型分析农户缘何偏好农村非正规金融 | 第90-93页 |
·来自中国农村的经验证据及命题的进一步引申 | 第93-95页 |
·小结 | 第95-97页 |
第四章 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兴起的逻辑 | 第97-121页 |
·农村非正规金融兴起的政策背景及其转向 | 第97-109页 |
·计划经济时期的强金融管制策略(1952~1978年) | 第97-98页 |
·转型期的金融抑制政策(1979~2002年) | 第98-100页 |
·金融抑制政策的松动与金融"新政"的实施(2003~2010年) | 第100-109页 |
·农村非正规金融兴起的动因、推力与阻力 | 第109-118页 |
·农村非正规金融兴起的内在动因 | 第110-115页 |
·农村非正规金融兴起的外部推力:各级地方政府的支持 | 第115-117页 |
·农村非正规金融兴起的阻力:既得利益集团的阻挠 | 第117-118页 |
·农村非正规金融兴起中的合法化约束 | 第118-121页 |
第五章 农村民间借贷契约的私人治理机制 | 第121-139页 |
·农村民间借贷契约治理的微观机理 | 第121-130页 |
·内涵界定 | 第122-123页 |
·民间借贷契约治理的信息传递机制与村庄信任机制 | 第123-124页 |
·民间借贷契约治理的动态博弈过程 | 第124-128页 |
·民间借贷契约治理的灵活担保机制及强道德约束 | 第128-130页 |
·一个总结性评论 | 第130页 |
·外部冲击对农村借贷契约治理机理的影响 | 第130-135页 |
·民间借贷契约治理的进一步剖析:以合会为例 | 第135-139页 |
第六章 农村非正规金融助推农户收入增长的计量分析 | 第139-155页 |
·农村非正规金融经济增长效应的理论分析及相关假说 | 第139-141页 |
·数据来源与变量选择 | 第141-142页 |
·对关键变量的处理 | 第142-145页 |
·计量分析 | 第145-151页 |
·平稳性检验 | 第146-148页 |
·格兰杰因果检验 | 第148-149页 |
·协整检验与误差修正模型 | 第149-151页 |
·农村非正规金融对农业产值的贡献测度 | 第151-153页 |
·小结 | 第153-155页 |
第七章 农村非正规金融的案例研究:自中国经验观察 | 第155-225页 |
·产权界定、市场禁入与农村非正规金融:由方兴钱庄兴衰引发的思考 | 第155-170页 |
·基于方兴钱庄个案的考察与思考 | 第157-161页 |
·农村非正规金融缘何屡禁不止:基于产权理论的经济解释 | 第161-163页 |
·对金融市场禁入政策松动的一个新解释 | 第163-166页 |
·产权再界定、租值耗散与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外部性 | 第166-169页 |
·小结 | 第169-170页 |
·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中的文化因素:来自项东村的个案研究 | 第170-182页 |
·文化塑造制度演进的机理分析 | 第172-177页 |
·地方亚文化与农村非正规金融的演化:基于浙江项东村的个案考察 | 第177-182页 |
·小结 | 第182页 |
·农村非正规金融制度创新的另一种方式:以农村合作基金会的兴衰为例 | 第182-199页 |
·已有研究回顾与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 第184-187页 |
·基于新政治经济学视角的地方政府制度创新行为分析 | 第187-191页 |
·农村非正规金融制度创新中的政治博弈 | 第191-195页 |
·关于农村合作基金会兴衰(1984-1999)的案例探讨 | 第195-198页 |
·小结 | 第198-199页 |
·农村非正规金融转型中的制度创新:以富平小额贷款公司为例 | 第199-214页 |
·对富平小额贷款公司的个案考察 | 第201-205页 |
·农村非正规金融向农村正规金融的嬗变 | 第205-209页 |
·富平模式的可持续性及经验启示 | 第209-212页 |
·小结 | 第212-214页 |
·农村非正规金融对金融"新政"的响应:基于2个村的个案研究 | 第214-225页 |
·由金融"新政"引发的问题 | 第214-215页 |
·两个村建构农村资金互助社的故事 | 第215-219页 |
·农村资金互助社合法化的"悖论":基于交易费用理论的解释 | 第219-222页 |
·破解"悖论"之策 | 第222-224页 |
·小结 | 第224-225页 |
第八章 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正规化的现实取向 | 第225-247页 |
·引言 | 第225-226页 |
·农村非正规金融正规化的必要性 | 第226-230页 |
·农村非正规金融正规化的约束条件 | 第230-232页 |
·农村非正规金融正规化的动力因素 | 第232-235页 |
·中国的实践与外部经验借鉴 | 第235-238页 |
·农村非正规金融正规化的模式选择 | 第238-244页 |
·政策建议 | 第244-247页 |
第九章 结论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247-253页 |
·主要结论 | 第247-251页 |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251-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253-26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269-271页 |
致谢 | 第271-2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