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唆未遂问题研究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目录 | 第7-9页 |
| 1 引言 | 第9-11页 |
| 1.1 本文的选题背景 | 第9页 |
| 1.2 研究方法与文献综述 | 第9页 |
| 1.3 论文结构安排 | 第9-11页 |
| 2 教唆未遂概说 | 第11-21页 |
| 2.1 教唆犯的概念与分类 | 第11-16页 |
| 2.1.1 教唆犯的概念及成立要件 | 第11-12页 |
| 2.1.2 教唆犯性质之我见 | 第12-14页 |
| 2.1.3 教唆犯的分类 | 第14-16页 |
| 2.2 教唆未遂的概念与分类 | 第16-21页 |
| 2.2.1 日本刑法理论中的教唆未遂 | 第16-17页 |
| 2.2.2 我国刑法理论中的教唆未遂概念 | 第17页 |
| 2.2.3 教唆未遂的具体类型 | 第17-19页 |
| 2.2.4 笔者的观点 | 第19-21页 |
| 3 教唆未遂的成立要件 | 第21-27页 |
| 3.1 被教唆人的着手实行 | 第21-22页 |
| 3.2 教唆未遂的未得逞 | 第22-25页 |
| 3.3 教唆未遂的意志因素 | 第25-27页 |
| 4 教唆未遂的可罚性 | 第27-38页 |
| 4.1. 教唆犯的可罚性 | 第27-31页 |
| 4.1.1 大陆法系教唆犯可罚性依据 | 第27-29页 |
| 4.1.2 我国教唆犯可罚性依据 | 第29-30页 |
| 4.1.3 笔者的观点 | 第30-31页 |
| 4.2 未遂犯的可罚性 | 第31-34页 |
| 4.2.1 大陆法系未遂犯可罚性依据 | 第31-32页 |
| 4.2.2 我国未遂犯可罚性依据 | 第32-33页 |
| 4.2.3 笔者的观点 | 第33-34页 |
| 4.3 教唆未遂可罚性之肯定 | 第34-38页 |
| 4.3.1 教唆未遂可罚性与教唆犯性质 | 第34-35页 |
| 4.3.2 判断教唆未遂可罚的标准 | 第35-38页 |
| 5 教唆犯的司法认定 | 第38-44页 |
| 5.1. 教唆未遂与未遂的教唆 | 第38-40页 |
| 5.2. 教唆未遂与教唆预备 | 第40-41页 |
| 5.3. 教唆未遂与教唆中止 | 第41-44页 |
| 6 现行立法解读及完善建议 | 第44-47页 |
| 6.1 学界的观点 | 第44-45页 |
| 6.2 笔者的观点 | 第45页 |
| 6.3 完善教唆犯的立法的建议 | 第45-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 致谢 | 第50-51页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