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3页 |
Abstract | 第13-18页 |
小儿惊痫中医研究综述 | 第19-30页 |
参考文献 | 第26-30页 |
前言 | 第30-32页 |
第一部分 小儿惊风病名研究 | 第32-52页 |
1 先秦两汉时期小儿惊风的病名 | 第32-41页 |
1.1 婴儿病间 | 第32页 |
1.2 婴儿瘛 | 第32-33页 |
1.3 痫惊 | 第33页 |
1.4 小儿痫、痫、痫疾 | 第33-37页 |
1.5 小儿惊痫 | 第37-39页 |
1.6 小儿热气惊痫 | 第39页 |
1.7 小儿寒热痫 | 第39页 |
1.8 小儿痫瘈 | 第39-40页 |
1.9 小儿风痫 | 第40-41页 |
2 隋唐时期新出小儿惊风病名 | 第41-43页 |
2.1 小儿食痫 | 第41页 |
2.2 阳痫、阴痫 | 第41-42页 |
2.3 小儿暴痫 | 第42-43页 |
2.4 小儿热风痫 | 第43页 |
3 宋金元时期新出小儿惊风病名 | 第43-51页 |
3.1 小儿风热惊痫 | 第43页 |
3.2 小儿热痫 | 第43页 |
3.3 惊风、急慢惊风 | 第43-44页 |
3.4 小儿急惊风、小儿急惊、急风 | 第44-46页 |
3.5 小儿慢惊风、小儿慢惊 | 第46-48页 |
3.6 肝脏惊风、肾脏惊风、脾脏惊风、心脏惊风、肺脏惊风 | 第48-49页 |
3.7 阳搐、阴搐 | 第49页 |
3.8 小儿慢脾风、慢脾、小儿慢脾惊风、脾风、虚风 | 第49-51页 |
4 明清时期新出小儿惊风病名 | 第51页 |
4.1 暑风慢惊 | 第51页 |
4.2 响惊 | 第51页 |
4.3 哑惊 | 第51页 |
5 小儿惊风病名演变过程 | 第51-52页 |
第二部分 小儿惊风诊疗理论研究 | 第52-106页 |
1 小儿痫病诊疗理论 | 第52-68页 |
1.1 小儿痫病诊疗理论的发展概况 | 第52-54页 |
1.2 小儿痫病的病因 | 第54-58页 |
1.2.1 外感病因 | 第54-55页 |
1.2.1.1 外感风邪 | 第54-55页 |
1.2.1.2 外感寒邪 | 第55页 |
1.2.1.3 外感热邪 | 第55页 |
1.2.1.4 外感风热之邪 | 第55页 |
1.2.2 内伤病因 | 第55-58页 |
1.2.2.1 惊恐所伤 | 第56页 |
1.2.2.2 乳食不节 | 第56-57页 |
1.2.2.3 吐痢不止 | 第57页 |
1.2.2.4 斑疹病后 | 第57-58页 |
1.3 小儿痫病的病机 | 第58-59页 |
1.3.1 内热壅盛 | 第58页 |
1.3.2 痰热发痫 | 第58-59页 |
1.3.3 肝主风,心主火,风火相搏 | 第59页 |
1.3.4 气虚生惊变痫 | 第59页 |
1.4 小儿痫病的证候 | 第59-62页 |
1.4.1 小儿发痫前的症候 | 第59-60页 |
1.4.2 小儿风痫的证候 | 第60-61页 |
1.4.3 小儿惊痫的证候 | 第61页 |
1.4.4 小儿食痫的证候 | 第61-62页 |
1.4.5 小儿热痫的证候 | 第62页 |
1.5 小儿痫病的治则治法 | 第62-68页 |
1.5.1 截痫法 | 第62-63页 |
1.5.2 已发痫病的治则治法 | 第63-68页 |
1.5.2.1 小儿痫的治则治法 | 第63-65页 |
1.5.2.1.1 补养安和 | 第63-64页 |
1.5.2.1.2 洗浴法 | 第64页 |
1.5.2.1.3 膏摩法 | 第64-65页 |
1.5.2.1.4 针刺 | 第65页 |
1.5.2.1.5 灸法 | 第65页 |
1.5.2.2 小儿惊痫的治则治法 | 第65-66页 |
1.5.2.2.1 利惊定痫 | 第65-66页 |
1.5.2.2.2 除热息风 | 第66页 |
1.5.2.2.3 安神去热 | 第66页 |
1.5.2.2.4 拭体法 | 第66页 |
1.5.2.3 小儿风痫的治则治法 | 第66-68页 |
1.5.2.3.1 散风定痫 | 第66-67页 |
1.5.2.3.2 吐痰法 | 第67页 |
1.5.2.3.3 灸法 | 第67页 |
1.5.2.3.4 浴法 | 第67-68页 |
1.5.2.4 小儿食痫的治则治法 | 第68页 |
1.5.2.4.1 下法 | 第68页 |
1.5.2.4.2 灸法 | 第68页 |
1.5.2.5 小儿热痫的治则治法 | 第68页 |
1.5.2.5.1 清热法 | 第68页 |
2 小儿惊风的诊疗理论 | 第68-106页 |
2.1 小儿惊风诊疗理论的发展概况 | 第69-71页 |
2.2 小儿急惊风诊疗理论 | 第71-86页 |
2.2.1 小儿急惊风的病因 | 第71-75页 |
2.2.1.1 外感病因 | 第72-73页 |
2.2.1.1.1 感受风邪 | 第72页 |
2.2.1.1.2 感受风寒之邪 | 第72页 |
2.2.1.1.3 感受暑热之气 | 第72页 |
2.2.1.1.4 感受风寒温湿之气 | 第72-73页 |
2.2.1.2 内伤病因 | 第73-75页 |
2.2.1.2.1 暴受惊恐 | 第73页 |
2.2.1.2.2 乳食失宜 | 第73-74页 |
2.2.1.2.3 慢惊过用热药 | 第74页 |
2.2.1.2.4 内有宿疾 | 第74-75页 |
2.2.2 小儿急惊风的病机 | 第75-80页 |
2.2.2.1 热极生风 | 第76页 |
2.2.2.2 心有热,肝有风,风火相煽 | 第76页 |
2.2.2.3 暴受惊恐,引动肝风心火 | 第76-77页 |
2.2.2.4 外感风寒,风火相搏 | 第77-78页 |
2.2.2.5 乳食失宜,痰热动风 | 第78页 |
2.2.2.6 痰火交作,肝风内动 | 第78-79页 |
2.2.2.7 肝经血虚,火动生风 | 第79-80页 |
2.2.3 小儿急惊风的证候 | 第80-82页 |
2.2.3.1 小儿急惊风先兆 | 第80页 |
2.2.3.2 小儿急惊风证候 | 第80-82页 |
2.2.3.2.1 热极惊风证 | 第81页 |
2.2.3.2.2 痰热惊风证 | 第81-82页 |
2.2.3.2.3 惊恐惊风证 | 第82页 |
2.2.3.2.4 肝经血虚、火动生风证 | 第82页 |
2.2.3.2.5 急惊不治症 | 第82页 |
2.2.4 小儿急惊风的治则治法 | 第82-86页 |
2.2.4.1 邪盛先治其标,后调补血气 | 第82-83页 |
2.2.4.1.1 截风定搐 | 第83页 |
2.2.4.2 急惊合凉泻 | 第83-84页 |
2.2.4.3 伐木泻肝,降火清心 | 第84页 |
2.2.4.4 清内火,治外惊 | 第84-85页 |
2.2.4.5 清心泻火,泻痰热 | 第85页 |
2.2.4.6 发表,次通心气,后疏肝退热 | 第85-86页 |
2.2.4.7 滋肝血,养脾气 | 第86页 |
2.3 小儿慢惊风诊疗理论 | 第86-98页 |
2.3.1 小儿慢惊风的病因 | 第86-90页 |
2.3.1.1 外感病因 | 第86-87页 |
2.3.1.1.1 外感风寒 | 第86-87页 |
2.3.1.1.2 感受暑气 | 第87页 |
2.3.1.2 内伤病因 | 第87-90页 |
2.3.1.2.1 禀赋虚弱 | 第87页 |
2.3.1.2.2 大病之后 | 第87-89页 |
2.3.1.2.3 药饵损伤脾胃,急惊转为慢惊 | 第89-90页 |
2.3.1.2.4 惊扑 | 第90页 |
2.3.1.2.5 虫积冲心 | 第90页 |
2.3.2 小儿慢惊风的病机 | 第90-93页 |
2.3.2.1 脾阳虚生风 | 第90-91页 |
2.3.2.2 元气不足,生风动惊 | 第91页 |
2.3.2.3 脾肾虚寒 | 第91页 |
2.3.2.4 阴虚风动 | 第91-92页 |
2.3.2.5 血虚生风 | 第92页 |
2.3.2.6 土虚木乘 | 第92-93页 |
2.3.2.7 脾肺俱虚,肝邪侮脾生风 | 第93页 |
2.3.2.8 胃中有风 | 第93页 |
2.3.3 小儿慢惊风的证候 | 第93-95页 |
2.3.3.1 脾虚生风证 | 第94页 |
2.3.3.2 木侮土证 | 第94页 |
2.3.3.3 脾胃两虚证 | 第94-95页 |
2.3.3.4 脾肾阳虚证 | 第95页 |
2.3.3.5 脾损阴消证 | 第95页 |
2.3.3.6 慢惊危急证 | 第95页 |
2.3.4 小儿慢惊风的治则治法 | 第95-98页 |
2.3.4.1 提出“温补”总则 | 第96页 |
2.3.4.2 提出“慢惊急治之”之法 | 第96-97页 |
2.3.4.3 温补脾胃 | 第97页 |
2.3.4.4 补脾回阳 | 第97页 |
2.3.4.5 温补脾肾 | 第97-98页 |
2.3.4.6 温补脾气,佐以安心制肝 | 第98页 |
2.3.4.7 补脾养血,佐以安心、清肺、制肝 | 第98页 |
2.4 小儿慢脾风诊疗理论 | 第98-106页 |
2.4.1 小儿慢脾风的病因 | 第99-101页 |
2.4.1.1 吐泻 | 第99-100页 |
2.4.1.2 失治误治 | 第100-101页 |
2.4.1.2.1 伤寒疹子误治 | 第100页 |
2.4.1.2.2 小儿变蒸后过用寒凉药 | 第100页 |
2.4.1.2.3 伤于风冷,医乱治之 | 第100页 |
2.4.1.2.4 麻疹失治 | 第100-101页 |
2.4.1.3 慢惊传变 | 第101页 |
2.4.2 小儿慢脾风的病机 | 第101-103页 |
2.4.2.1 脾气虚极 | 第101页 |
2.4.2.2 肝盛脾衰金弱 | 第101-102页 |
2.4.2.3 元气虚极 | 第102页 |
2.4.2.4 纯阴之症 | 第102-103页 |
2.4.3 小儿慢脾风的证候 | 第103-104页 |
2.4.3.1 脾虚生风证 | 第103页 |
2.4.3.2 元气虚极证 | 第103-104页 |
2.4.3.3 肝木克脾肺证 | 第104页 |
2.4.3.4 脾肾阳气虚极证 | 第104页 |
2.4.4 小儿慢脾风的治则治法 | 第104-106页 |
第三部分 小儿惊风诊疗理论框架研究 | 第106-118页 |
1 小儿惊风既往诊疗理论框架 | 第106-116页 |
1.1 风痫、惊痫和食痫诊疗理论框架 | 第106-107页 |
1.2 阳痫和阴痫诊疗理论框架 | 第107-108页 |
1.3 急惊风、慢惊风的诊疗理论框架 | 第108-110页 |
1.4 肝脏惊风、肾脏惊风、脾脏惊风、心脏惊风和肺脏惊风的诊疗理框架 | 第110页 |
1.5 急惊风、慢惊风和慢脾风诊疗理论框架 | 第110-116页 |
2 小儿惊风诊疗理论框架 | 第116-118页 |
2.1 小儿急惊风诊疗理论框架 | 第117页 |
2.2 小儿慢惊风诊疗理论框架 | 第117-118页 |
结论 | 第118-120页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第120-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125页 |
附录 | 第125-127页 |
个人简介 | 第125-126页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第126-127页 |
致谢 | 第127-129页 |
查新报告 | 第129-1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