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发电、发电厂论文--各种发电论文--太阳能发电论文

基于复叠朗肯循环的太阳能热发电系统的优化和关键单元的实验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30页
    1.1 太阳能热发电的技术优势第16-17页
    1.2 太阳能热发电现状第17-22页
        1.2.1 槽式系统第17-19页
        1.2.2 塔式系统第19-20页
        1.2.3 碟式-斯特林系统第20-21页
        1.2.4 线性菲涅尔式系统第21-22页
    1.3 太阳能热发电的瓶颈与发展方向第22页
    1.4 太阳能中低温热发电技术背景第22-24页
    1.5 有机朗肯循环研究最新进展第24-28页
        1.5.1 有机朗肯循环工质研究现状第24-26页
        1.5.2 有机朗肯循环系统参数和结构优化研究现状第26-27页
        1.5.3 有机朗肯循环膨胀机研究现状第27-28页
    1.6 太阳能中低温热发电研究现状第28-29页
    1.7 论文主要工作第29-30页
第二章 太阳能与液化天然气复叠朗肯循环发电系统的优化第30-50页
    2.1 引言第30-31页
    2.2 系统的描述和假设第31-34页
    2.3 数学模型第34-37页
        2.3.1 太阳能集热器第34页
        2.3.2 膨胀机第34-35页
        2.3.3 换热器第35页
        2.3.4 泵第35页
        2.3.5 热效率第35-36页
        2.3.6 冷能效率第36页
        2.3.7 (火用)效率第36页
        2.3.8 等效效率第36-37页
    2.4 结果与讨论第37-48页
        2.4.1 不同指标的比较第38-42页
            2.4.1.1 热效率第38-39页
            2.4.1.2 冷能效率第39-40页
            2.4.1.3 (火用)效率第40页
            2.4.1.4 等效效率第40-42页
        2.4.2 工质对等效效率的影响第42-46页
        2.4.3 不同集热器对等效效率的影响第46-47页
        2.4.4 经济性分析第47页
        2.4.5 单级和复叠ORC系统膨胀机比体积比的比较第47-48页
    2.5 本章小结第48-50页
第三章 基于蒸汽螺杆膨胀机的太阳能直膨式复叠朗肯循环系统的分析第50-79页
    3.1 引言第50-53页
    3.2 太阳能直膨式热发电系统的蓄热装置第53-55页
    3.3 系统描述第55-57页
    3.4 数学模型第57-61页
        3.4.1 集热器模型第57-58页
        3.4.2 膨胀机第58-59页
        3.4.3 换热器第59-60页
        3.4.4 泵第60页
        3.4.5 热发电效率第60页
        3.4.6 (火用)效率第60-61页
    3.5 结果与讨论第61-77页
        3.5.1 过热对于蒸汽朗肯循环效率的影响第61-62页
        3.5.2 复叠朗肯循环系统效率的优势第62-63页
        3.5.3 能量效率变化第63-76页
        3.5.4 (火用)效率分析第76-77页
    3.6 本章小结第77-79页
第四章 基于蒸汽螺杆膨胀机特点的太阳能复叠朗肯循环系统的优化第79-95页
    4.1 引言第79-80页
    4.2 数学模型第80-83页
        4.2.1 膨胀机第80-82页
        4.2.2 年发电量第82-83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83-93页
        4.3.1 螺杆膨胀机的过度膨胀效率模型第83-84页
        4.3.2 热源温度(TH)对热发电效率的影响第84-88页
        4.3.3 直射辐射(Gb)对热发电效率的影响第88-89页
        4.3.4 内置比体积比对热发电效率的影响第89-93页
        4.3.5 不同地区年最佳热源蒸发温度优化第93页
    4.4 本章小结第93-95页
第五章 基于等效热源温度的新ORC效率模型的建立和应用第95-114页
    5.1 引言第95-96页
    5.2 等效热源温度的推导第96-97页
    5.3 ORC的新模型第97-102页
        5.3.1 基于T_(EHST)的不可逆ORC效率第97-99页
        5.3.2 泵功与膨胀机功之比(a-值)第99-100页
        5.3.3 通过近似T_(ECST)和a-值建立的新ORC效率模型第100页
        5.3.4 新ORC效率模型的误差分析第100-102页
            5.3.4.1 由a-值近似引起的误差第100-101页
            5.3.4.2 由T_(ECST)的近似引起的误差第101-102页
            5.3.4.3 由a-值和T_(ECST)引起误差的相互抵消第102页
    5.4 结果与讨论第102-111页
        5.4.1 不同条件下等效热源温度对ORC效率的影响第103-106页
        5.4.2 等效热源温度、沸点、临界温度、雅各布斯数和品质因素的比较第106-108页
        5.4.3 ORC效率和等效热源温度间的定量关系第108-111页
    5.5 应用分析第111-112页
    5.6 本章小结第112-114页
第六章 太阳能复叠朗肯循环系统关键单元的实验研究第114-138页
    6.1 引言第114-115页
    6.2 系统结构及热力学分析第115-118页
        6.2.1 ORC系统模型第116-117页
        6.2.2 集热器模型第117-118页
        6.2.3 太阳能ORC模型第118页
    6.3 太阳能ORC实验设置第118-124页
        6.3.1 ORC系统实验设置第118-122页
        6.3.2 热管真空管集热器第122-124页
    6.4 结果与讨论第124-136页
        6.4.1 ORC系统测试分析第124-131页
        6.4.2 热管真空管集热器测试分析第131-135页
        6.4.3 太阳能ORC系统整体性能分析第135-136页
    6.5 本章小结第136-138页
第七章 工作总结和展望第138-139页
    7.1 工作总结第138页
    7.2 后续工作展望第138-139页
参考文献第139-152页
附录1 符号表第152-154页
附录2 图表清单第154-161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取得的其它成果第161-163页
致谢第163页

论文共1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三维激光雷达的无人驾驶车辆环境建模关键技术研究
下一篇:巢湖水体氮、磷结构特征、环境效应与防控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