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1-15页 |
1.2.1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1.2.2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3-14页 |
1.2.3 国内外文献综述述评 | 第14-15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3.1 文献研究法 | 第15页 |
1.3.2 比较分析法 | 第15页 |
1.4 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研究的基础理论 | 第16-23页 |
2.1 基本概念 | 第16-21页 |
2.1.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及特征 | 第16-18页 |
2.1.2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内涵 | 第18页 |
2.1.3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中的政府作用 | 第18-21页 |
2.2 基础理论 | 第21-23页 |
2.2.1 市场失灵理论 | 第21页 |
2.2.2 公共产品理论 | 第21页 |
2.2.3 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21-22页 |
2.2.4 公共选择理论 | 第22-23页 |
第3章 晋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中的政府作用 | 第23-35页 |
3.1 晋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概述 | 第23-25页 |
3.1.1 晋江已有2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入选各级保护名录 | 第23-24页 |
3.1.2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性文化品牌 | 第24-25页 |
3.1.3 传统文化的挖掘和整理集腋成多 | 第25页 |
3.2 晋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中政府作用分析 | 第25-30页 |
3.2.1 构建政府主导工作机制及保障机制 | 第25-26页 |
3.2.2 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档案和培养传承人 | 第26-27页 |
3.2.3 引导规范民间非遗社团管理 | 第27-28页 |
3.2.4 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阵地载体 | 第28-29页 |
3.2.5 打造特色区域文化 | 第29页 |
3.2.6 加强非遗宣传推介和对外交流 | 第29-30页 |
3.3 晋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中政府作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0-35页 |
3.3.1 晋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中政府作用存在的问题 | 第30-32页 |
3.3.2 晋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中政府作用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2-35页 |
第4章 国内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中政府作用的比较和借鉴 | 第35-41页 |
4.1 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中政府作用经验 | 第35-38页 |
4.1.1 法国巴黎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 | 第35-36页 |
4.1.2 意大利威尼斯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作用 | 第36-37页 |
4.1.3 日本京都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极其精细 | 第37-38页 |
4.1.4 韩国釜山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走向商业化、规模化、旅游化 | 第38页 |
4.2 国内部分城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中政府作用 | 第38-40页 |
4.2.1 广州市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中的作用 | 第38-39页 |
4.2.2 厦门市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中的作用 | 第39-40页 |
4.3 国内外经验借鉴 | 第40-41页 |
第5章 进一步发挥晋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中的政府作用 | 第41-48页 |
5.1 确立“依法保护利用”的工作理念和管理机制 | 第41-42页 |
5.2 营造非遗传承保护利用的社会氛围 | 第42-43页 |
5.3 规范非遗保护利用的基础工作环节 | 第43-44页 |
5.4 建设非遗保护利用传承人才队伍 | 第44-45页 |
5.5 扩大非遗保护利用传承社会参与 | 第45-46页 |
5.6 在城镇化进程中保护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 | 第46-47页 |
5.7 合理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开发 | 第47-48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48-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致谢 | 第55-57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