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3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22页 |
| ·分布与危害 | 第14页 |
| ·症状 | 第14-15页 |
| ·传播途径及发病规律 | 第15-16页 |
| ·传播途径 | 第15页 |
| ·发病规律 | 第15页 |
| ·发病条件 | 第15-16页 |
| ·病原菌研究概况 | 第16-18页 |
| ·形态特征 | 第16页 |
| ·寄主植物 | 第16页 |
| ·生物学特性 | 第16-18页 |
| ·细胞学特性 | 第18页 |
| ·P.capsici 的交配型 | 第18页 |
| ·西瓜疫病的防治 | 第18-20页 |
| ·选用、培育抗病品种防治西瓜疫病 | 第18页 |
| ·利用栽培技术等农业措施防治 | 第18-19页 |
| ·药剂防治 | 第19-20页 |
| ·抗病机制 | 第20页 |
| ·寄主组织结构抗性 | 第20页 |
| ·寄主生理生化抗性 | 第20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展望 | 第20-21页 |
| ·我国抗病育种的现状 | 第20页 |
| ·国外抗病育种的现状 | 第20-21页 |
| ·研究展望 | 第21页 |
|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1-22页 |
| 第二章 西瓜疫病苗期人工接种方法的研究 | 第22-33页 |
| ·材料 | 第22页 |
| ·试验材料 | 第22页 |
| ·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DA)培养基 | 第22页 |
| ·方法 | 第22-27页 |
| ·病原菌的采集、分离、纯化和鉴定 | 第22-25页 |
| ·菌液的制备 | 第25页 |
| ·浓度计量方法 | 第25页 |
| ·西瓜苗的培养 | 第25-26页 |
| ·接种方法 | 第26页 |
| ·病情调查 | 第26-27页 |
| ·实验内容 | 第27-28页 |
| ·不同接种浓度试验 | 第27-28页 |
| ·不同接种方法试验 | 第28页 |
| ·不同幼苗形态接种试验 | 第28页 |
| ·接种后不同时期调查病情试验 | 第28页 |
| ·不同西瓜品种的抗病性鉴定 | 第28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8-31页 |
| ·不同接种浓度对发病影响 | 第28-29页 |
| ·不同接种方法对发病影响 | 第29页 |
| ·不同苗龄接种对发病影响 | 第29-30页 |
| ·接种后不同调查时期病情发展情况调查结果 | 第30-31页 |
| ·不同西瓜品种抗病性鉴定 | 第31页 |
| ·讨论 | 第31-33页 |
| ·接种浓度对西瓜疫病抗性鉴定的影响 | 第31页 |
| ·接种方法对西瓜疫病抗性鉴定的影响 | 第31-32页 |
| ·接种苗龄对西瓜疫病抗性鉴定的影响 | 第32页 |
| ·调查时期对西瓜疫病抗性鉴定的影响 | 第32-33页 |
| 第三章 西瓜不同品种接种辣椒疫霉菌后3 种保护酶活性的变化 | 第33-38页 |
| ·材料 | 第33页 |
| ·方法 | 第33-35页 |
| ·西瓜苗的培养 | 第33页 |
| ·菌液的制备 | 第33页 |
| ·取样 | 第33页 |
| ·保护酶活性的测定 | 第33-35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5-37页 |
| ·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变化 | 第35页 |
| ·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变化 | 第35-36页 |
| ·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的变化 | 第36-37页 |
| ·讨论 | 第37-38页 |
| 第四章 西瓜不同品种接种辣椒疫霉菌后5 种内源激素的变化 | 第38-43页 |
| ·材料 | 第38页 |
| ·方法 | 第38页 |
| ·材料培养与处理 | 第38页 |
| ·植物激素的提取、分离与纯化 | 第38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8-41页 |
| ·玉米素(ZR)含量的变化 | 第38-39页 |
| ·赤霉素(GA3)含量的变化 | 第39页 |
| ·生长素(IAA)含量的变化 | 第39-40页 |
| ·茉莉酸(JA)含量的变化 | 第40-41页 |
| ·脱落酸(ABA)含量的变化 | 第41页 |
| ·讨论 | 第41-43页 |
| 第五章 结论 | 第43-44页 |
| ·本研究主要获得的结果 | 第43-44页 |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 致谢 | 第47-48页 |
| 作者简介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