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2-17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1.2.1 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3 研究创新点 | 第15-17页 |
1.3.1 研究视角的创新 | 第15页 |
1.3.2 研究内容的创新 | 第15-17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7-32页 |
2.1 科层制及其相关研究 | 第17-19页 |
2.1.1 科层制和科层治理 | 第17页 |
2.1.2 科层制的特点和治理机制 | 第17-18页 |
2.1.3 科层制的评价 | 第18-19页 |
2.2 治理理论和网络治理理论相关研究 | 第19-24页 |
2.2.1 治理理论 | 第19-20页 |
2.2.2 网络治理理论 | 第20-22页 |
2.2.3 科层治理、网络治理及其他治理方式的比较研究 | 第22-24页 |
2.3 市县关系及其相关研究 | 第24-32页 |
2.3.1 对市县关系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 第24-25页 |
2.3.2 市县关系问题及其相关研究 | 第25-27页 |
2.3.3 市县关系模式及改革研究 | 第27-32页 |
3 省直管县改革进程及实践形态 | 第32-39页 |
3.1 省直管县改革的主要维度 | 第33-35页 |
3.1.1 财权维度 | 第33页 |
3.1.2 事权维度 | 第33-34页 |
3.1.3 人事权维度 | 第34-35页 |
3.2 省直管县改革的实践形态 | 第35-39页 |
3.2.1 省直管县改革的主要形态 | 第35-36页 |
3.2.2 省直管县改革的地区差异 | 第36-39页 |
4 交错的科层:省直管县改革中市县关系存在的问题Ⅰ | 第39-46页 |
4.1 管理主体的交错:“直管”变“双管” | 第40-41页 |
4.2 责权利的交错:市县责权利划分不清 | 第41-42页 |
4.3 支持力量的交错:市对县的支持力度减小 | 第42-43页 |
4.4 制度建设的交错:顶层设计不完善 | 第43-46页 |
5 网络治理:省直管县改革中的市县关系愿景 | 第46-54页 |
5.1 从科层制到网络治理的思想流变 | 第46-47页 |
5.2 网络治理的模式和特征 | 第47-50页 |
5.2.1 网络治理的模式 | 第47-48页 |
5.2.2 网络治理的特征 | 第48-50页 |
5.3 网络治理所需的主要条件 | 第50-54页 |
5.3.1 积极主动的治理主体 | 第50-51页 |
5.3.2 网络化的治理结构 | 第51页 |
5.3.3 良好的信任关系 | 第51-52页 |
5.3.4 完善的协调机制 | 第52页 |
5.3.5 健全的保障机制 | 第52页 |
5.3.6 较强的政府网络管理能力 | 第52-54页 |
6 残缺的网络:省直管县改革中市县关系存在的问题Ⅱ | 第54-61页 |
6.1 缺乏积极主动的治理主体 | 第54-55页 |
6.2 缺乏网络化的治理结构 | 第55-56页 |
6.3 市县间缺乏信任 | 第56-57页 |
6.4 协调机制不完善 | 第57-58页 |
6.5 保障机制不健全 | 第58-59页 |
6.6 政府的网络管理能力不足 | 第59-61页 |
7 市县协调发展:基于网络治理理论的市县关系重构 | 第61-70页 |
7.1 理清市县间的责权利关系 | 第61-62页 |
7.2 形成平等协商的网络化合作结构 | 第62-63页 |
7.3 培育市县间的信任 | 第63-65页 |
7.3.1 组织之间的信任 | 第63-64页 |
7.3.2 个体之间的信任 | 第64-65页 |
7.4 建立完善的协调机制 | 第65-66页 |
7.5 建立健全的保障机制 | 第66-67页 |
7.6 提高政府的网络管理能力 | 第67-70页 |
7.6.1 协调能力 | 第68页 |
7.6.2 监督评价能力 | 第68页 |
7.6.3 整合规划能力 | 第68-70页 |
8 结论与展望 | 第70-72页 |
8.1 结论 | 第70-71页 |
8.2 展望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