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引言 | 第8-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4页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2页 |
1.1.1 课题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2 储层预测技术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1 储层预测技术的起步与探索 | 第12页 |
1.2.2 储层预测技术的发展与丰富 | 第12-13页 |
1.2.3 储层预测技术的细化与深入 | 第13页 |
1.3 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第2章 研究区域地质背景 | 第14-18页 |
2.1 研究区域地层特征 | 第15-16页 |
2.2 研究区域构造特征 | 第16-18页 |
第3章 地震资料精细解释研究 | 第18-34页 |
3.1 地层层位的精细标定 | 第18-20页 |
3.1.1 合成记录标定的原理 | 第18-19页 |
3.1.2 目的层波组反射特征 | 第19-20页 |
3.2 地震反射层位的追踪 | 第20-21页 |
3.2.1 层位解释的方法 | 第20-21页 |
3.2.2 区域内主要层位的追踪 | 第21页 |
3.3 断层及其组合的识别 | 第21-33页 |
3.3.1 断裂解释的技术 | 第21-30页 |
3.3.2 区域内主要断层的识别 | 第30-33页 |
3.4 老君庙白杨河组构造分析 | 第33-34页 |
第4章 储层敏感属性分析研究 | 第34-45页 |
4.1 地震属性的常规分类 | 第34-37页 |
4.2 地震属性的提取方法 | 第37-38页 |
4.3 储层敏感属性的优选 | 第38-42页 |
4.3.1 均方根振幅属性 | 第39页 |
4.3.2 油气检测 | 第39-40页 |
4.3.3 构造导向滤波 | 第40-42页 |
4.4 白杨河组地层地震属性分析 | 第42-45页 |
第5章 复杂构造建模技术 | 第45-61页 |
5.1 复杂构造建模技术原理 | 第45-46页 |
5.2 复杂构造建模技术适用的地震地质条件 | 第46-49页 |
5.2.1 构造建模技术适用的技术条件 | 第46-47页 |
5.2.2 构造建模技术适用的地震资料 | 第47-49页 |
5.3 构造建模技术基本流程(以老君庙冲断带研究为例) | 第49-53页 |
5.3.1 区域地质应力与形变分析 | 第49-51页 |
5.3.2 多信息约束综合识别断层 | 第51页 |
5.3.3 反演多信息进行目的层构造解释,建立构造模型 | 第51-52页 |
5.3.4 利用褶皱模型几何学和运动学分析调整构造模型 | 第52-53页 |
5.4 应用实例及效果 | 第53-60页 |
5.4.1 明确冲断带构造样式 | 第53-55页 |
5.4.2 落实冲断带整体结构 | 第55-56页 |
5.4.3 明确构造演化及对油气运聚成藏的控制作用 | 第56-59页 |
5.4.4 利用复杂构造建探明模含油新区块 | 第59-60页 |
5.5 结论及认识 | 第60-61页 |
第6章 结论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