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7-15页 |
1.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7-8页 |
1.2 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 第8-12页 |
1.2.1 课题来源 | 第8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8-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特征 | 第15-20页 |
2.1 区域地质简况 | 第15-16页 |
2.1.1 区域构造 | 第15页 |
2.1.2 地层特征 | 第15-16页 |
2.2 构造特征 | 第16-19页 |
2.2.1 地震-地质层位标定 | 第16页 |
2.2.2 构造形态 | 第16-17页 |
2.2.3 断裂特征 | 第17-19页 |
2.3 沉积特征 | 第19-20页 |
第3章 提高三叠系百口泉组目标层位地震资料品质 | 第20-30页 |
3.1 小波变换 | 第20-22页 |
3.2 连续小波变换 | 第22-23页 |
3.3 正演分析 | 第23-26页 |
3.4 实际资料分析 | 第26-30页 |
第4章 地震地质多属性多方法联合确定有利相带边界 | 第30-52页 |
4.1 正演模拟技术和VSP技术精确标定地震层位 | 第30-33页 |
4.2 基于时频分析Teager-Kaiser能量峰值瞬时频率技术 | 第33-41页 |
4.2.1 方法和原理 | 第33-34页 |
4.2.2 薄互层调谐规律的研究 | 第34-37页 |
4.2.3 实际资料分析 | 第37-41页 |
4.3 基于地震沉积学90°相位地层切片技术确定相带边界 | 第41-43页 |
4.4 地震多属性联合分析技术刻画沉积边界 | 第43-48页 |
4.5 岩石物理分析敏感因子优选和甜点因子定义 | 第48-52页 |
第5章 结论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