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一、绪论 | 第10-15页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2.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2.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文献法 | 第14页 |
2.访谈法 | 第14页 |
3.问卷调查法 | 第14页 |
(四)写作思路及重难点 | 第14-15页 |
1.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2.研究的重难点 | 第15页 |
3.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15页 |
二、“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关概述 | 第15-29页 |
(一)“互联网+”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 第16-22页 |
1.互联网与“互联网+” | 第16-18页 |
2.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 第18-21页 |
3.“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点 | 第21-22页 |
(二)“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 第22-27页 |
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原则 | 第22-24页 |
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 | 第24-27页 |
(三)“互联网+”时代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性 | 第27-29页 |
1.从理论的角度出发 | 第27-28页 |
2.从现实的角度出发 | 第28-29页 |
三、“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状分析 | 第29-40页 |
(一)“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的成效 | 第29-33页 |
1.教育的针对性增强 | 第29-30页 |
2.建立了大学生活新模式 | 第30-31页 |
3.信息的互动更加活跃 | 第31页 |
4.各种载体得以广泛应用 | 第31-32页 |
5.校园网站的作用发挥明显 | 第32-33页 |
(二)“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 第33-37页 |
1.教育形式创新的后劲不足 | 第33-34页 |
2.师生之间主客体角色转变难 | 第34-35页 |
3.网络管理机制不健全 | 第35页 |
4.网络素养教育活动开展不够 | 第35-36页 |
5.大学生对思想行为的控制乏力 | 第36-37页 |
6.大学生思想世界的封闭性强 | 第37页 |
(三)“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因分析 | 第37-40页 |
1.传统教育模式影响力深远 | 第37-38页 |
2.部分教育工作者的思维固化 | 第38-39页 |
3.无法提供更为完善的教育内容 | 第39页 |
4.缺乏有效的教育实施载体 | 第39-40页 |
5.师生双方信息交流不对称 | 第40页 |
四、“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策思考 | 第40-47页 |
(一)更新教育工作观念 | 第41-42页 |
1.保持开放的心态 | 第41页 |
2.学会使用网络语言 | 第41-42页 |
3.带头传播正面信息 | 第42页 |
(二)优化教育工作环境 | 第42-44页 |
1.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互联网+”的有机链接 | 第42-43页 |
2.健全网络信息监管机制 | 第43页 |
3.净化校园网络环境 | 第43-44页 |
(三)改革教育方式方法 | 第44-45页 |
1.改革课堂教学手段 | 第44页 |
2.强化校园主题网站建设 | 第44页 |
3.加强对网络载体和移动终端的使用 | 第44-45页 |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 第45-46页 |
1.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业务水平 | 第45页 |
2.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网络能力 | 第45-46页 |
3.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舆情监控意识 | 第46页 |
(五)引导学生主动配合 | 第46-47页 |
1.提升大学生的“自律”意识 | 第46-47页 |
2.强化大学生的“他律”意识 | 第47页 |
3.提高大学生的网络素养 | 第47页 |
五、结语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附录:“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调查问卷 | 第52-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