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论文--微电子学、集成电路(IC)论文--专用集成电路论文

微量液滴进入双极板结构的运动控制方法及实验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7页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第10-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5页
        1.2.1 数字微流控发展现状第11-12页
        1.2.2 液滴在单双极板上运动的研究现状第12-15页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15-17页
第二章 液滴进入双极板区域的影响因素分析第17-34页
    2.1 引言第17页
    2.2 Laplace公式第17-19页
    2.3 液滴在单双极板上的受力模型第19-22页
        2.3.1 液滴在单极板上的受力模型第19-20页
        2.3.2 液滴在双极板中的受力模型第20-22页
    2.4 液滴进入双极板区运动过程模型第22-29页
        2.4.1 液滴进入双极板区“初始运动”的分析与建模第22-27页
        2.4.2 液滴进入双极板区“压力运动”的分析与建模第27-29页
    2.5 影响液滴进入双极板区域的因素第29-32页
        2.5.1 极板界面湿润度第29-30页
        2.5.2 上下极板间距第30-31页
        2.5.3 上极板厚度第31页
        2.5.4 上极板形状第31-32页
    2.6 本章小结第32-34页
第三章 针对液滴进入双极板区运动的优化控制方案第34-41页
    3.1 引言第34页
    3.2 针对液滴运动的结构优化及分析第34-36页
        3.2.1 上极板厚度优化第34-35页
        3.2.2 上极板形状优化第35-36页
    3.3 有利于液滴进入双极板区的运动控制手段第36-40页
        3.3.1 上下极板固定的运动控制第36-38页
        3.3.2 上下基板可开合运动的运动控制第38-40页
    3.4 本章小结第40-41页
第四章 针对液滴进入双极板区运动的SPH仿真分析第41-58页
    4.1 引言第41页
    4.2 SPH方法基本原理及计算流程第41-45页
        4.2.1 SPH方法研究进展第41页
        4.2.2 SPH方法基本方程第41-44页
        4.2.3 核函数的性质第44页
        4.2.4 SPH方法的计算流程第44-45页
    4.3 针对液滴运动的SPH数值算法建模第45-49页
        4.3.1 拉格朗日视角下的Navier-Stokes方程第46页
        4.3.2 密度的近似算法第46-47页
        4.3.3 压强的近似算法第47-48页
        4.3.4 压力项与粘度项的近似算法第48-49页
    4.4 SPH方法在液滴运动中应用的关键问题第49-51页
        4.4.1 边界处理第49页
        4.4.2 光滑长度选择第49页
        4.4.3 表面张力处理第49-51页
    4.5 仿真结果及分析第51-57页
        4.5.1 液滴形成的仿真第52-53页
        4.5.2 液滴进入不同双极板间隙的双极板区的仿真第53-55页
        4.5.3 液滴进入不同上极板形状的双极板区的仿真第55-57页
    4.6 本章小结第57-58页
第五章 液滴进入双极板区运动控制实验第58-65页
    5.1 引言第58页
    5.2 液滴开合运动实验系统第58-59页
        5.2.1 疏水界面第58页
        5.2.2 微动平台第58-59页
    5.3 基于不同厚度上基板液滴初始位置的比较第59-60页
    5.4 基于疏水界面的不同大小液滴的运动实验第60-63页
    5.5 基于亲水界面的大液滴的运动实验第63-64页
    5.6 本章小结第64-65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65-67页
    6.1 总结第65-66页
    6.2 展望第66-67页
参考文献第67-71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第71-72页
致谢第72-73页

论文共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基片集成波导的高选择性平衡滤波器研究
下一篇:基于六西格玛的ENC公司无线基站生产良率改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