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麦论文--小麦论文

小麦抗逆相关转录因子基因DREB4A、W17转化株系筛选及其抗旱性鉴定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2-21页
    1.1 引言第12页
    1.2 作物抗旱机制研究进展第12-17页
        1.2.1 形态结构研究第13-14页
        1.2.2 生理生化响应机制第14-16页
        1.2.3 产量指标第16-17页
    1.3 抗旱相关的转录因子第17-19页
        1.3.1 转录因子第17页
        1.3.2 AP2/EREBP转录因子第17-19页
    1.4 立题依据、意义及技术路线第19-21页
        1.4.1 立题依据、意义第19-20页
        1.4.2 技术路线第20-21页
第二章 T3代转DREB4A小麦株系筛选及抗旱鉴定第21-35页
    2.1 材料第21页
    2.2 方法第21-24页
        2.2.1 PCR分子检测第21-22页
        2.2.2 大田试验设计第22页
        2.2.3 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方法第22-24页
        2.2.4 数据分析第24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24-32页
        2.3.1 转DREB4A小麦株系分子检测第24-25页
        2.3.2 干旱胁迫对转DREB4A小麦株系叶片相对含水量的影响第25-26页
        2.3.3 干旱胁迫对转DREB4A小麦株系叶片相对电导率的影响第26-27页
        2.3.4 干旱胁迫对转DREB4A小麦株系SPAD值的影响第27页
        2.3.5 干旱胁迫对转DREB4A小麦株系净光合速率的影响第27-28页
        2.3.6 干旱胁迫对转DREB4A小麦株系蒸腾速率的影响第28页
        2.3.7 干旱胁迫对转DREB4A小麦株系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第28-29页
        2.3.8 干旱胁迫对转DREB4A小麦株系脯氨酸含量的影响第29-30页
        2.3.9 干旱胁迫对转DREB4A小麦株系SOD活性的影响第30页
        2.3.10 干旱胁迫对转DREB4A小麦株系POD活性的影响第30-31页
        2.3.11 干旱胁迫下转DREB4A小麦株系农艺性状的调查第31-32页
        2.3.12 干旱胁迫下转DREB4A小麦株系的产量调查第32页
    2.4 讨论第32-35页
        2.4.1 自然干旱胁迫下转DREB4A小麦株系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第32-33页
        2.4.2 自然干旱胁迫下转DREB4A小麦株系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变化第33-35页
第三章 T3代转W17小麦株系的分子检测及抗旱性鉴定第35-45页
    3.1 材料第35页
    3.2 方法第35-36页
        3.2.1 PCR分子检测第35页
        3.2.2 大田试验设计第35-36页
        3.2.3 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方法第36页
        3.2.4 数据分析第36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36-43页
        3.3.1 转W17小麦株系分子检测第36页
        3.3.2 干旱胁迫对转W17小麦株系相对含水量的影响第36-37页
        3.3.3 干旱胁迫对转W17小麦株系相对电导率的影响第37-38页
        3.3.4 干旱胁迫对转W17小麦株系SPAD值的影响第38页
        3.3.5 干旱胁迫对转W17小麦株系净光合速率的影响第38-39页
        3.3.6 干旱胁迫对转W17小麦株系蒸腾速率的影响第39页
        3.3.7 干旱胁迫对转W17小麦株系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第39-40页
        3.3.8 干旱胁迫对转W17小麦株系脯氨酸含量的影响第40-41页
        3.3.9 干旱胁迫对转W17小麦株系SOD活性的影响第41页
        3.3.10 干旱胁迫对转W17小麦株系POD活性的影响第41-42页
        3.3.11 干旱胁迫对转W17小麦株系农艺性状的调查第42-43页
        3.3.12 干旱胁迫下转W17小麦株系的产量调查第43页
    3.4 讨论第43-45页
        3.4.1 自然干旱胁迫下转W17小麦株系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第43-44页
        3.4.2 自然干旱胁迫下转W17小麦株系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变化第44-45页
第四章 结论第45-46页
参考文献第46-54页
致谢第54-55页
作者简介第55页

论文共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水稻紫色柱头基因的精细定位与克隆
下一篇:水田转菜地对生态系统碳平衡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