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1-14页 |
1.3.1 关于旅游经济差异的研究 | 第11-13页 |
1.3.2 关于旅游经济空间联系的研究 | 第13页 |
1.3.3 关于辽宁省旅游经济区域差异的研究 | 第13-14页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4-17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1.5 研究框架 | 第17-18页 |
2 旅游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基础 | 第18-21页 |
2.1 区域经济差异理论 | 第18-19页 |
2.1.1 区域发展倒U型理论 | 第18页 |
2.1.2 旅游增长极理论 | 第18-19页 |
2.1.3 趋同化理论 | 第19页 |
2.2 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理论 | 第19-20页 |
2.2.1 旅游地空间竞争理论 | 第19页 |
2.2.2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 第19页 |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9-20页 |
2.3 区域旅游经济空间联系理论 | 第20-21页 |
2.3.1 引力模型理论 | 第20页 |
2.3.2 旅游经济联系强度模型 | 第20-21页 |
3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1-27页 |
3.1 辽宁省区域概况 | 第21-23页 |
3.1.1 辽宁省地理概况 | 第21-22页 |
3.1.2 辽宁省交通区位 | 第22-23页 |
3.2 辽宁省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 第23-24页 |
3.3 辽宁省旅游经济发展现状 | 第24-27页 |
3.3.1 旅游经济发展基础 | 第24-25页 |
3.3.2 旅游经济发展规模 | 第25-27页 |
4 辽宁省旅游经济区域差异时间演化分析 | 第27-34页 |
4.1 辽宁省旅游经济时间差异测度方法 | 第27-29页 |
4.1.1 绝对差异测度方法 | 第27-28页 |
4.1.2 相对差异测度方法 | 第28页 |
4.1.3 综合差异测度方法 | 第28-29页 |
4.2 辽宁省旅游经济总体差异时间演变特征 | 第29-32页 |
4.2.1 旅游经济绝对差异测算分析 | 第29-30页 |
4.2.2 旅游经济相对差异测算及分析 | 第30-32页 |
4.3 辽宁省旅游经济总体差异的基尼系数构成分解 | 第32-34页 |
5 辽宁省旅游经济空间联系测度 | 第34-46页 |
5.1 辽宁省旅游经济空间联系测度方法及数据选取 | 第34-36页 |
5.1.1 旅游经济空间联系测度方法 | 第34-35页 |
5.1.2 相关指标的选取 | 第35-36页 |
5.2 辽宁省区域旅游发展的基本特征 | 第36-39页 |
5.2.1 金字塔形的空间分布模式 | 第36-37页 |
5.2.2 辽宁省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与旅游产业地位的分异 | 第37-39页 |
5.3 基于引力模型的辽宁省旅游经济空间联系测度及评价 | 第39-46页 |
5.3.1 研究对象和数据来源 | 第39页 |
5.3.2 空间联系测度结果及评价 | 第39-46页 |
6 辽宁省旅游经济发展差异的影响因素 | 第46-53页 |
6.1 目的地知名度差异 | 第46页 |
6.2 旅游资源禀赋差异 | 第46-47页 |
6.3 区位交通条件差异 | 第47-49页 |
6.4 区域经济背景差异 | 第49-50页 |
6.5 基础设施条件差异 | 第50-52页 |
6.6 产业政策环境差异 | 第52-53页 |
7 辽宁省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策 | 第53-55页 |
7.1 提高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 | 第53页 |
7.2 注重保护旅游景区附近的生态环境 | 第53-54页 |
7.3 完善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 第54页 |
7.4 建立区域旅游合作组织 | 第54-55页 |
8 结论与讨论 | 第55-57页 |
8.1 主要结论 | 第55页 |
8.2 创新之处 | 第55-56页 |
8.3 不足与展望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