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生活观教育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7-8页 |
| Abstract | 第8-9页 |
| 导言 | 第10-15页 |
| 一 论文选题的理由或意义 | 第10-11页 |
| (一)理论意义 | 第10页 |
| (二)现实意义 | 第10-11页 |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 第11-14页 |
|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11-14页 |
| 1.国内研究现状及趋势 | 第11-13页 |
| 2.国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 第13-14页 |
| 三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 (一)研究方法 | 第14页 |
| (二)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 一、生活及生活观内涵的哲学解读 | 第15-20页 |
| (一)生活内涵的哲学阐释 | 第15-18页 |
| 1.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活内涵 | 第15-16页 |
| 2.西方文化中的生活内涵 | 第16-17页 |
| 3.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生活内涵 | 第17-18页 |
| (二)生活观内涵的哲学阐释 | 第18-20页 |
| 1.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活观内涵 | 第18-19页 |
| 2.西方文化中的生活观内涵 | 第19页 |
| 3.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生活观内涵 | 第19-20页 |
| 二、当代大学生生活观教育的价值彰显 | 第20-26页 |
| (一)大学生生活观的内涵及特点 | 第21-22页 |
| 1.大学生生活观的内涵 | 第21页 |
| 2.大学生生活观的特点 | 第21-22页 |
| (二)大学生生活观教育的内容 | 第22-24页 |
| 1.学习观教育 | 第22-23页 |
| 2.就业观教育 | 第23页 |
| 3.恋爱观教育 | 第23页 |
| 4.挫折观教育 | 第23-24页 |
| 5.人际观教育 | 第24页 |
| 6.幸福观教育 | 第24页 |
| (三)大学生生活观教育的意义 | 第24-26页 |
| 1.有利于大学生正确理解生命和生存的意义 | 第24-25页 |
| 2.有利于大学生选择正确的生活方式 | 第25页 |
| 3.有利于大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 | 第25-26页 |
| 三、当前大学生生活观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 第26-37页 |
| (一)当前大学生生活观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6-33页 |
| 1.问卷调查及分析 | 第26-30页 |
| 2.当前大学生生活观存在问题的主要表现 | 第30-33页 |
| (二)当前大学生生活观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3-37页 |
| 1.当前大学生生活观教育存在问题的主要表现 | 第33-35页 |
| 2.当前大学生生活观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35-37页 |
| 四、当代大学生生活观教育的实现路径 | 第37-47页 |
| (一)树立科学的生活观教育理念 | 第37-38页 |
| 1.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 第37-38页 |
| 2.树立自由全面发展的理念 | 第38页 |
| (二)坚持生活观教育的基本原则 | 第38-39页 |
| 1.坚持德育为先的教育原则 | 第38-39页 |
| 2.坚持与时俱进的教育原则 | 第39页 |
| 3.坚持注重实践的教育原则 | 第39页 |
| (三)丰富生活观教育的内容 | 第39-43页 |
| 1.构建积极向上的学习观 | 第40页 |
| 2.培养科学正确的就业观 | 第40-41页 |
| 3.树立健康理性的恋爱观 | 第41页 |
| 4.培育自强不息的挫折观 | 第41-42页 |
| 5.培养和谐谦让的人际观 | 第42页 |
| 6.倡导科学理性的幸福观 | 第42-43页 |
| (四)拓宽生活观教育的途径 | 第43-47页 |
| 1.结合生命观和生存观教育 | 第43页 |
| 2.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 第43-44页 |
| 3.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 | 第44页 |
| 4.拓宽网络教育与管理渠道 | 第44-45页 |
| 5.形成和谐的教育合力 | 第45-47页 |
| 结语 | 第47-48页 |
| 注释 | 第48-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 调查问卷 | 第51-55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5-56页 |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