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行政法论文--文教、卫生管理法令论文

互联网舆情监管法理基础和制度构建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引言第9-10页
一、互联网舆情概述第10-14页
    (一)互联网舆情的概念第10-11页
    (二)互联网舆情的形成与发展第11-13页
        1.互联网舆情的形成第11-12页
        2.互联网舆情的发展第12-13页
    (三)互联网舆情的特点第13-14页
        1.突发性强第13页
        2.涉及领域广第13页
        3.控制难度大第13页
        4.影响力深远第13-14页
二、互联网舆情监管的现实基础和法理基础第14-21页
    (一)互联网舆情的负面表现第14-15页
        1.互联网舆情的失真性第14页
        2.互联网舆情的攻击性第14页
        3.互联网舆情的情绪性第14页
        4.互联网舆情影响司法独立与公正第14-15页
    (二)互联网舆情对社会秩序形成挑战第15-16页
        1.对现行法律、政策的挑战第15-16页
        2.对现行价值观、道德观的挑战第16页
        3.对政府公信力的挑战第16页
    (三)互联网舆情监管的法理基础:言论自由的边界第16-21页
        1.合法的网络言论应当受到言论自由的保护第16-18页
        2.不当的网络言论应被法律否定、限制第18-21页
三、外国互联网舆情监管模式与我国的现状第21-28页
    (一)外国互联网舆情监管的模式第21-23页
        1.新加坡的“轻触式”互联网监管模式第21页
        2.美国以立法为主,多层面的互联网监管模式第21-22页
        3.英国以行业自律为主,行政管理导航的互联网监管模式第22-23页
    (二)我国互联网舆情监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第23-26页
        1.我国互联网舆情监管现状第23-24页
        2.我国互联网舆情监管法律法规存在的问题第24-26页
    (三)国外经验对我国互联网舆情监管工作的启发第26-28页
四、互联网舆情监管的原则、对象、内容与程序第28-35页
    (一)互联网舆情监管应当遵循的目标与原则第28-29页
    (二)互联网舆情监管的对象和内容第29-33页
        1.监管对象第29-32页
        2.监管内容第32-33页
    (三)程序机制第33-35页
五、完善我国互联网舆情监管机制的建议第35-40页
    (一)完善法律体系,注重部门协调第35-36页
        1.清晰界定什么是合法的网络言论自由第35-36页
        2.立法明确网络言论违法的构成要件及其法律责任第36页
    (二)有步骤地推行互联网实名制第36-37页
    (三)加强行业自治组织建设,营造良好互联网环境第37-38页
    (四)加强公民网络道德第38-40页
结语第40-41页
参考文献第41-43页
致谢第43-44页

论文共4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象征符号在社工机构视觉形象设计中的应用--基于五个机构的案例分析
下一篇:基于平衡计分卡的专项资金绩效评估--以南昌市农村清洁专项资金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