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9-10页 |
一、互联网舆情概述 | 第10-14页 |
(一)互联网舆情的概念 | 第10-11页 |
(二)互联网舆情的形成与发展 | 第11-13页 |
1.互联网舆情的形成 | 第11-12页 |
2.互联网舆情的发展 | 第12-13页 |
(三)互联网舆情的特点 | 第13-14页 |
1.突发性强 | 第13页 |
2.涉及领域广 | 第13页 |
3.控制难度大 | 第13页 |
4.影响力深远 | 第13-14页 |
二、互联网舆情监管的现实基础和法理基础 | 第14-21页 |
(一)互联网舆情的负面表现 | 第14-15页 |
1.互联网舆情的失真性 | 第14页 |
2.互联网舆情的攻击性 | 第14页 |
3.互联网舆情的情绪性 | 第14页 |
4.互联网舆情影响司法独立与公正 | 第14-15页 |
(二)互联网舆情对社会秩序形成挑战 | 第15-16页 |
1.对现行法律、政策的挑战 | 第15-16页 |
2.对现行价值观、道德观的挑战 | 第16页 |
3.对政府公信力的挑战 | 第16页 |
(三)互联网舆情监管的法理基础:言论自由的边界 | 第16-21页 |
1.合法的网络言论应当受到言论自由的保护 | 第16-18页 |
2.不当的网络言论应被法律否定、限制 | 第18-21页 |
三、外国互联网舆情监管模式与我国的现状 | 第21-28页 |
(一)外国互联网舆情监管的模式 | 第21-23页 |
1.新加坡的“轻触式”互联网监管模式 | 第21页 |
2.美国以立法为主,多层面的互联网监管模式 | 第21-22页 |
3.英国以行业自律为主,行政管理导航的互联网监管模式 | 第22-23页 |
(二)我国互联网舆情监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23-26页 |
1.我国互联网舆情监管现状 | 第23-24页 |
2.我国互联网舆情监管法律法规存在的问题 | 第24-26页 |
(三)国外经验对我国互联网舆情监管工作的启发 | 第26-28页 |
四、互联网舆情监管的原则、对象、内容与程序 | 第28-35页 |
(一)互联网舆情监管应当遵循的目标与原则 | 第28-29页 |
(二)互联网舆情监管的对象和内容 | 第29-33页 |
1.监管对象 | 第29-32页 |
2.监管内容 | 第32-33页 |
(三)程序机制 | 第33-35页 |
五、完善我国互联网舆情监管机制的建议 | 第35-40页 |
(一)完善法律体系,注重部门协调 | 第35-36页 |
1.清晰界定什么是合法的网络言论自由 | 第35-36页 |
2.立法明确网络言论违法的构成要件及其法律责任 | 第36页 |
(二)有步骤地推行互联网实名制 | 第36-37页 |
(三)加强行业自治组织建设,营造良好互联网环境 | 第37-38页 |
(四)加强公民网络道德 | 第38-40页 |
结语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