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3-17页 |
1.2.1 普惠金融发展程度的测度 | 第13-15页 |
1.2.2 普惠金融发展的影响因素 | 第15-17页 |
1.2.3 总体评价 | 第17页 |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7-20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5 创新点及不足 | 第21-22页 |
1.5.1 创新点 | 第21页 |
1.5.2 不足 | 第21-22页 |
第2章 普惠金融的理论阐释及发展历程 | 第22-29页 |
2.1 金融排斥与普惠金融 | 第22-24页 |
2.1.1 金融排斥 | 第22页 |
2.1.2 普惠金融 | 第22-24页 |
2.2 普惠金融体系 | 第24-25页 |
2.3 国内外普惠金融的发展历程 | 第25-27页 |
2.3.1 国外普惠金融的发展进程 | 第25-26页 |
2.3.2 中国普惠金融的发展历程 | 第26-27页 |
小结 | 第27-29页 |
第3章 中国普惠金融发展现状 | 第29-33页 |
3.1 普惠金融需求现状 | 第29-30页 |
3.1.1 农村居民以借贷需求为主 | 第29页 |
3.1.2 保险、理财等其他需求增加 | 第29-30页 |
3.2 普惠金融供给现状 | 第30-31页 |
3.2.1 农村普惠金融机构网点增加 | 第30页 |
3.2.2 普惠金融服务不断完善 | 第30-31页 |
3.3 普惠金融基础设施现状 | 第31-32页 |
3.3.1 农村支付体系逐渐完善 | 第31页 |
3.3.2 农村信用体系初步发展 | 第31-32页 |
3.3.3 信息化建设成果显著 | 第32页 |
3.4 普惠金融建设的政策现状 | 第32页 |
小结 | 第32-33页 |
第4章 中国普惠金融发展程度的实证研究 | 第33-48页 |
4.1 因子分析介绍 | 第33-35页 |
4.1.1 因子分析概述 | 第33页 |
4.1.2 因子分析法的步骤 | 第33-34页 |
4.1.3 模型参数的统计意义 | 第34页 |
4.1.4 因子分析的应用 | 第34-35页 |
4.2 因子分析在普惠金融发展程度分析中的适用性 | 第35页 |
4.3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普惠金融发展程度的实证研究 | 第35-47页 |
4.3.1 因子分析的准备 | 第35-38页 |
4.3.2 因子分析过程 | 第38-44页 |
4.3.3 测算结果及差异分析 | 第44-47页 |
小结 | 第47-48页 |
第5章 中国普惠金融发展程度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 第48-56页 |
5.1 影响普惠金融发展程度的理论因素 | 第48-50页 |
5.1.1 需求方面 | 第48页 |
5.1.2 供给方面 | 第48-50页 |
5.1.3 金融基础设施方面 | 第50页 |
5.1.4 宏观方面 | 第50页 |
5.2 变量选择 | 第50-52页 |
5.3 模型构建 | 第52-54页 |
5.4 实证结果分析 | 第54-55页 |
小结 | 第55-56页 |
第6章 提高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程度的政策建议 | 第56-61页 |
6.1 政府层面 | 第56-58页 |
6.1.1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 第56页 |
6.1.2 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实现普惠金融均衡发展 | 第56页 |
6.1.3 引导互联网金融,加强技术对普惠金融的支持 | 第56-57页 |
6.1.4 加大对农村金融教育的普及 | 第57-58页 |
6.2 金融机构层面 | 第58-59页 |
6.2.1 加大农村地区金融基础设施覆盖面 | 第58页 |
6.2.2 促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 | 第58-59页 |
6.3 居民和中小企业层面 | 第59-61页 |
6.3.1 提升金融参与能力 | 第59-60页 |
6.3.2 强化信用意识 | 第60-61页 |
结论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