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导论 | 第10-26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 | 第10-12页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12页 |
二、现实意义 | 第12-13页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23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8-23页 |
第四节 研究思路、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 | 第23-26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23页 |
二、研究框架 | 第23-25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第一章 网格化管理模式的概述 | 第26-36页 |
第一节 网格化管理的实施背景及发展 | 第26-29页 |
一、网格化管理的实施背景 | 第26-28页 |
二、网格化管理的发展 | 第28-29页 |
第二节 网格化管理的含义 | 第29-32页 |
一、狭义定义 | 第30页 |
二、广义定义 | 第30-32页 |
第三节 网格化管理的理论基础 | 第32-36页 |
一、科学管理理论 | 第32-33页 |
二、善治理论 | 第33-34页 |
三、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34-35页 |
四、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35-36页 |
第二章 银川市兴庆区网格化管理模式分析 | 第36-52页 |
第一节 银川市兴庆区城市发展概况及网格化管理背景 | 第36-41页 |
一、银川市兴庆区概况 | 第36-37页 |
二、银川市兴庆区人口状况 | 第37-39页 |
三、银川市兴庆区社区发展状况 | 第39-41页 |
第二节 银川市兴庆区网格化管理举措 | 第41-50页 |
一、成立领导小组,从试点扩大至全区 | 第41-42页 |
二、科学划分网格,实现全面覆盖 | 第42-43页 |
三、合理配备工作人员,明确网格管理职责 | 第43-44页 |
四、构建网格化社会管理服务平台,丰富网格管理方式 | 第44-46页 |
五、搭建服务平台,丰富网格化管理方式 | 第46-49页 |
六、及时监督考核,确保工作实效 | 第49-50页 |
第三节 银川市兴庆区网格化管理的特色和亮点 | 第50-52页 |
一、网格员定时巡查隐患,及时采集信息,确保服务全覆盖 | 第50-51页 |
二、严格执行党务、居务公开制度 | 第51页 |
三、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 | 第51-52页 |
第三章 银川市兴庆区网格化管理模式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52-65页 |
第一节 银川市兴庆区网格化管理模式问题 | 第52-61页 |
一、网格化管理新旧体制冲突问题 | 第52-54页 |
二、网格员、社区工作者问题 | 第54-60页 |
三、网格化参与问题 | 第60-61页 |
第二节 银川市兴庆区网格化管理模式问题原因分析 | 第61-65页 |
一、体制改革中新旧体制冲突,全权全能型政府管理传统的影响 | 第61-62页 |
二、社区工作不受重视 | 第62-63页 |
三、人力资源素质方面亟待解决 | 第63页 |
四、缺乏培训激励制度,专业化程度低 | 第63-64页 |
五、社区居民参与管理的意识淡薄 | 第64-65页 |
第四章 国内主要城市网格化管理模式经验及借鉴 | 第65-78页 |
第一节 北京市东城区“万米网格模式”分析 | 第65-68页 |
第二节 上海市长宁区“两级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分析 | 第68-70页 |
第三节 浙江省舟山市“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管理实践 | 第70-73页 |
第四节 以上城市网格化管理的共性与差异 | 第73-75页 |
一、共性 | 第73页 |
二、差异性 | 第73-75页 |
第五节 以上城市网格化管理模式的经验与借鉴 | 第75-78页 |
第五章 银川市兴庆区网格化管理模式发展的对策探索 | 第78-85页 |
第一节 坚持承前启后,积极探索新旧体质过渡的政策措施 | 第78-79页 |
第二节 加强网格化管理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提升工作理念 | 第79-81页 |
第三节 完善激励机制,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评价标准 | 第81-82页 |
第四节 加强宣传,提高网格化管理的了解度 | 第82-84页 |
第五节 培育和发挥民间组织在社区管理中的作用,在社区引入专业社工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0页 |
附录 | 第90-95页 |
后记(致谢)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