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2 研究对象 | 第14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4-15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4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5-23页 |
1.4.1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5-18页 |
1.4.2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8-21页 |
1.4.3 粤北客家传统村落与民居研究 | 第21-23页 |
1.5 研究方法和框架 | 第23-25页 |
1.5.1 论文研究的方法 | 第23-24页 |
1.5.2 论文研究的框架 | 第24-25页 |
第二章 石下村的地理环境与历史背景 | 第25-29页 |
2.1 地理环境 | 第25-26页 |
2.2 历史背景 | 第26-29页 |
2.2.1 关于始兴客家人 | 第26-27页 |
2.2.2 石下村开村历史 | 第27-29页 |
第三章 石下村传统格局与整体风貌分析 | 第29-41页 |
3.1 村落传统格局演变 | 第29-32页 |
3.1.1 初始时期 | 第29页 |
3.1.2 发展时期 | 第29-30页 |
3.1.3 激增时期 | 第30页 |
3.1.4 鼎盛时期 | 第30页 |
3.1.5 特殊时期 | 第30-32页 |
3.2 自然环境要素特征 | 第32-34页 |
3.2.1 山体 | 第32页 |
3.2.2 河流、水塘 | 第32-33页 |
3.2.3 植被树木 | 第33-34页 |
3.2.4 农田 | 第34页 |
3.3 选址与风水格局 | 第34-35页 |
3.3.1 传统风水观 | 第34-35页 |
3.3.2 看地脉、观水口 | 第35页 |
3.4 村落整体布局 | 第35-36页 |
3.4.1 房屋朝向各异 | 第36页 |
3.4.2 聚落集约成片 | 第36页 |
3.5 街巷空间 | 第36-38页 |
3.6 节点空间 | 第38-41页 |
3.6.1 晒坪空间 | 第38-40页 |
3.6.2 水井周边空间 | 第40-41页 |
第四章 石下村传统建筑特征分析 | 第41-57页 |
4.1 建筑类型 | 第41-45页 |
4.1.1 居住建筑 | 第41-43页 |
4.1.2 宗祠建筑 | 第43页 |
4.1.3 防御建筑 | 第43-44页 |
4.1.4 教育建筑 | 第44-45页 |
4.2 建筑形制特征 | 第45-52页 |
4.2.1 建筑平面布局 | 第45-49页 |
4.2.2 建筑防御性形制特征 | 第49-50页 |
4.2.3 形制源流探索 | 第50-52页 |
4.3 建筑构造与材料 | 第52-54页 |
4.4 建筑装饰艺术 | 第54-57页 |
第五章 石下村保护与发展策略研究 | 第57-69页 |
5.1 石下村保护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 第57-58页 |
5.1.1 产业有待升级与劳动力缺乏之间的矛盾 | 第57页 |
5.1.2 传统居住空间与现代生活方式之间的矛盾 | 第57页 |
5.1.3 传统格局维持与新房建设之间的矛盾 | 第57-58页 |
5.1.4 开发利用与传统维系之间的矛盾 | 第58页 |
5.2 石下村保护与发展的基本原则与工作重点 | 第58-61页 |
5.2.1 保护与发展的基本原则 | 第58-59页 |
5.2.2 保护与发展的工作重点 | 第59-61页 |
5.3 可供借鉴的保护与发展模式 | 第61-65页 |
5.3.1 村民参与模式——日本长野县妻笼宿 | 第61-62页 |
5.3.2 传统建筑再利用模式——广州番禺区沙湾古镇 | 第62-63页 |
5.3.3 串联周边资源模式——韶关仁化县石塘村 | 第63-65页 |
5.4 石下村保护与发展策略 | 第65-69页 |
5.4.1 保护村落传统格局的完整性 | 第65-66页 |
5.4.2 传统建筑分级登录并制定相应保护措施 | 第66-67页 |
5.4.3 改善村民生活条件 | 第67-68页 |
5.4.4 适度发展旅游业 | 第68-69页 |
结论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课题与项目 | 第74-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附录 | 第77-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