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符号对照表 | 第10-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19页 |
1.1 研究复杂电磁环境的目的和意义 | 第14页 |
1.2 复杂电磁环境的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1 国外研究情况 | 第14-15页 |
1.2.2 国内研究情况 | 第15-16页 |
1.3 战场电磁环境构成分析 | 第16-17页 |
1.3.1 自然电磁辐射 | 第16页 |
1.3.2 民用电磁辐射 | 第16页 |
1.3.3 武器装备的自扰和互扰 | 第16-17页 |
1.3.4 敌军的有意电磁干扰 | 第17页 |
1.3.5 核电磁辐射 | 第17页 |
1.3.6 辐射传播因素 | 第17页 |
1.4 研究的方法和步骤 | 第17-19页 |
第二章 电磁环境特征分析 | 第19-26页 |
2.1 电磁环境分析方法 | 第19-21页 |
2.1.1 描述性分析方法 | 第19页 |
2.1.2 表观性分析方法 | 第19-20页 |
2.1.3 构成性分析方法 | 第20页 |
2.1.4 影响性分析方法 | 第20-21页 |
2.2 电磁信号环境特征描述 | 第21-26页 |
2.2.1 雷达与雷达干扰信号 | 第21-23页 |
2.2.2 通信及通信干扰信号 | 第23-25页 |
2.2.3 背景电磁信号环境 | 第25-26页 |
第三章 战场电磁环境复杂度评估体系 | 第26-32页 |
3.1 战场电磁环境复杂度评估体系构建目标 | 第26-27页 |
3.2 战场复杂电磁环境分析 | 第27-28页 |
3.2.1 电磁环境电平门限 | 第27页 |
3.2.2 战场电磁背景噪声强度 | 第27-28页 |
3.3 战场复杂电磁环境评估指标 | 第28-32页 |
3.3.1 背景电磁环境指标 | 第28-30页 |
3.3.2 威胁电磁环境指标 | 第30-32页 |
第四章 战场电磁环境复杂度评估模型 | 第32-40页 |
4.1 评估指标计算模型 | 第32-36页 |
4.1.1 频谱占用度 | 第33-34页 |
4.1.2 时间占有度 | 第34页 |
4.1.3 功率密度 | 第34页 |
4.1.4 信号样式种类 | 第34-35页 |
4.1.5 干扰频谱重复度 | 第35页 |
4.1.6 干扰功率密度 | 第35页 |
4.1.7 干扰样式种类 | 第35-36页 |
4.2 评估指标权重计算模型 | 第36-38页 |
4.2.1 确定u_i与u_j相比较的判断值 | 第36-37页 |
4.2.2 构造判断矩阵 | 第37页 |
4.2.3 确定因素集中各评估指标的重要程度系数ω_(ij) | 第37-38页 |
4.3 战场电磁环境复杂度评估模型 | 第38-39页 |
4.4 复杂电磁环境整体复杂等级划分 | 第39-40页 |
第五章 电磁环境数据采集与处理 | 第40-48页 |
5.1 采集方法与途径 | 第40页 |
5.1.1 从电磁环境构建方案收集 | 第40页 |
5.1.2 电磁环境构建设备与装备记录设备录取数据 | 第40页 |
5.1.3 电磁环境监测设备记录数据 | 第40页 |
5.2 电磁环境监测 | 第40-48页 |
5.2.1 监测电磁信号的思路方法 | 第40-41页 |
5.2.2 监测电磁信号要素的归纳和分析 | 第41-42页 |
5.2.3 监测电磁信号的具体参数 | 第42-48页 |
第六章 战场电磁环境复杂度仿真和实验 | 第48-69页 |
6.1 战场电磁环境复杂度评估模型的软件实现 | 第48-51页 |
6.2 单个辐射源电磁环境复杂度分布 | 第51-56页 |
6.2.1 仿真参数设置 | 第51-52页 |
6.2.2 复杂度的计算 | 第52-53页 |
6.2.3 仿真特性分析 | 第53-55页 |
6.2.4 结论 | 第55-56页 |
6.3 威胁环境变化仿真 | 第56-58页 |
6.3.1 仿真参数设置 | 第56页 |
6.3.2 复杂度的计算 | 第56-57页 |
6.3.3 仿真特性分析 | 第57-58页 |
6.3.4 结论 | 第58页 |
6.4 辐射源布局变化仿真 | 第58-60页 |
6.4.1 仿真参数设置 | 第58-59页 |
6.4.2 复杂度的计算 | 第59页 |
6.4.3 仿真特性分析 | 第59-60页 |
6.4.4 结论 | 第60页 |
6.5 检验局部战场装备效能与电磁环境复杂度之间的关系 | 第60-69页 |
6.5.1 局部战场分析和实验思路 | 第60-61页 |
6.5.2 实验准备工作 | 第61-63页 |
6.5.3 实验过程 | 第63-68页 |
6.5.4 结论 | 第68-69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3页 |
致谢 | 第73-75页 |
作者简介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