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业工程论文--农田水利论文--灌溉制度与管理论文

生态友好灌区水资源联合调度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36页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3-14页
     ·我国的水资源问题第13页
     ·解决水资源问题的途径第13-14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第14-19页
     ·灌区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调度研究现状第14-17页
     ·灌区水生态修复研究现状第17-19页
   ·灌区水资源调度理论探析第19-24页
     ·计算机领域可信概念及其理论第19-20页
     ·灌区水资源调度理论探析第20-24页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24-26页
     ·主要研究内容第24-25页
     ·技术路线第25-26页
   ·全球尺度小麦主产区灌溉必要性研究初步尝试第26-36页
     ·GEPIC 模型第27-30页
     ·灌溉水分生产率第30-32页
     ·结果与讨论第32-35页
     ·结论第35-36页
第二章 灌区尺度水生态诊断和退化机理初探第36-60页
   ·灌区水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第36-37页
   ·灌区退化的表征指标第37-38页
     ·水生态退化的影响因素和机理研究进展第37页
     ·灌区退化的表征指标第37-38页
   ·灌区水生态问题诊断-以人民胜利渠灌区为例第38-57页
     ·人民胜利渠灌区简介第38页
     ·灌区水文特征分析第38-52页
     ·灌区水环境特征分析第52-55页
     ·灌区泥沙状况分析第55-56页
     ·灌区盐碱化发展趋势分析第56-57页
   ·灌区水生态退化机理初探第57-60页
     ·相关性分析第57-58页
     ·植物群落退化初探第58页
     ·水域面积与土地利用相关性分析第58-60页
第三章 灌区尺度水资源调度研究第60-82页
   ·灌区尺度水资源调度研究方法第60页
   ·大系统分解协调理论第60-61页
   ·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运用基本原则第61-65页
     ·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运用基本原则第61-62页
     ·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运用的水资源系统分析方法第62页
     ·灌区多水源联合优化调度建模问题研究第62-65页
   ·人民胜利渠灌区水资源优化分配模型及其应用第65-78页
     ·优化模型第65-71页
     ·模型的求解第71-73页
     ·模型应用第73-77页
     ·成果分析第77-78页
   ·灌区尺度水资源调度软件研制第78-82页
     ·系统编译及运行特点第78-79页
     ·系统软件使用说明第79-82页
第四章 灌区尺度水资源承载力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第82-96页
   ·灌区水资源承载力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第82-87页
     ·评价模型的构建第82-84页
     ·权重的确定第84-86页
     ·模糊关系矩阵 R 的确定第86-87页
     ·模糊关系的运算与评价结果分级第87页
   ·人民胜利渠灌区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第87-96页
     ·评价典型年及评价分区的确定第87页
     ·评价指标的分析计算第87-94页
     ·措施与建议第94-96页
第五章 试验小区尺度井灌区地下水资源优化管理第96-122页
   ·研究区背景第96-97页
   ·土壤水分深层渗漏的研究第97-100页
     ·土壤水分水量平衡模型的建立第97页
     ·土壤水分水量平衡计算第97-100页
     ·深层渗漏分析第100页
   ·井灌区地下水位动态与水文地质参数求解第100-103页
     ·地下水位在时间上的动态变化特征第100-101页
     ·地下水位空间变化特征第101-103页
     ·含水层水文地质参数的求解第103页
   ·井灌区地下水位动态模拟第103页
   ·水文地质单元模型的建立第103-106页
     ·模型的建立第103-106页
     ·模型的处理第106页
   ·土壤水分滞留规律及赋存机制研究第106-108页
   ·地下水位与其影响因素的关系第108-112页
     ·气象变化对流域地下水水位的影响第108-110页
     ·农业生产发展对地下水水位的影响第110-112页
   ·地下水优化管理模型第112-122页
     ·模型的建立第112-116页
     ·模型的处理第116-119页
     ·模型的应用第119-122页
第六章 试验小区尺度水资源调度系统研制第122-140页
   ·灌区地下水与地表水联合调度数值模拟和运用技术研究第122-130页
     ·工作原理第123页
     ·调度过程设计第123页
     ·基于 Hydrus-Modflow 模型的灌溉优化模型开发第123-129页
     ·灌区水资源的调控管理第129-130页
   ·灌区地下水与地表水联合调度智能监控系统的研制第130-140页
     ·联合调度的智能监控系统的设计原则和总体方案第130-133页
     ·灌区地下水与地表水联合调度智能监控系统的软硬件设计第133-140页
第七章 人工湿地去除灌区退水面源污染方法和效率研究第140-161页
   ·人工湿地构建方法第140-145页
     ·典型人工湿地构建第140-144页
     ·净化机理可达性分析第144-145页
   ·湿地系统来水水量水质分析第145-147页
   ·人工湿地系统总体净化效率第147-148页
   ·潜流人工湿地参数精确调控第148-157页
     ·试验方案设计第148-152页
     ·浮水植物优选第152-154页
     ·不同水生植物覆盖度净化效果分析第154-156页
     ·不同水力负荷去除率对比第156-157页
     ·不同水力停留时间去除率对比第157页
   ·虹吸实验加大流量去除效果第157-160页
     ·虹吸实验前后水质指标去除率对比第158-159页
     ·虹吸实验后单元水质浓度阶梯变化第159-160页
   ·小结第160-161页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第161-164页
   ·主要结论第161-162页
   ·论文创新点第162页
   ·问题与建议第162-164页
参考文献第164-174页
致谢第174-175页
作者简历第175-176页

论文共1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重点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发展战略研究
下一篇:甘薯蛋白酶解肽的抗氧化及结肠癌活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