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1 引言 | 第11-14页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1页 |
1.2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 第11-12页 |
1.3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第12-14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4-23页 |
2.1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2.1.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2.1.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2.2 民间借贷存在的相关理论 | 第18-23页 |
2.2.1 金融抑制理论 | 第18-19页 |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19页 |
2.2.3 信贷配给理论 | 第19-22页 |
2.2.4 金融规制理论 | 第22-23页 |
3 民间借贷的理解 | 第23-29页 |
3.1 民间借贷的含义 | 第23-24页 |
3.2 民间借贷的形式 | 第24-25页 |
3.2.1 个人借贷 | 第24页 |
3.2.2 合会 | 第24页 |
3.2.3 地下钱庄 | 第24-25页 |
3.2.4 典当 | 第25页 |
3.2.5 私募基金 | 第25页 |
3.3 民间借贷与非正式金融的区别 | 第25-26页 |
3.4 民间借贷的作用 | 第26-29页 |
3.4.1 民间借贷的积极作用 | 第26-27页 |
3.4.2 民间借贷的消极作用 | 第27-29页 |
4 鄂尔多斯民间借贷分析 | 第29-36页 |
4.1 鄂尔多斯民间借贷发展原因分析 | 第29-33页 |
4.1.1 资源优势及政策优势带动了地区经济的发展 | 第29-31页 |
4.1.2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个人财富积累迅速 | 第31-32页 |
4.1.3 中小企业扩张迅速,企业融资量需求旺盛 | 第32页 |
4.1.4 特殊的地域文化 | 第32-33页 |
4.2 鄂尔多斯地区民间借贷契约执行模式分析 | 第33-35页 |
4.2.1 保证形式 | 第33-34页 |
4.2.2 借贷流程 | 第34-35页 |
4.3 鄂尔多斯地区民间借贷的地缘特征 | 第35-36页 |
5 鄂尔多斯民间借贷危机产生的原因 | 第36-39页 |
5.1 当地经济产业结构单一,抗风险能力弱 | 第36-37页 |
5.1.1 煤矿产业占比重,整体效益下滑 | 第36页 |
5.1.2 房地产行业泡沫严重,资金链断裂 | 第36页 |
5.1.3 实体经济发展薄弱,产业链断裂 | 第36-37页 |
5.2 当地政府行为对民间借贷危机的影响 | 第37-38页 |
5.2.1 政府对民间借贷的默许,监管力度不够 | 第37页 |
5.2.2 政府对投资领域的调控缺位 | 第37-38页 |
5.3 当地居民投资理财观念落后,投资渠道单一 | 第38-39页 |
6 鄂尔多斯民间借贷的特性对其危机的影响 | 第39-44页 |
6.1 鄂尔多斯民间借贷具有明显的“区域性” | 第39-40页 |
6.2 鄂尔多斯民间借贷具有显著的“亲缘性” | 第40页 |
6.3 鄂尔多斯民间借贷具有显著的“白条化” | 第40-41页 |
6.4 鄂尔多斯民间借贷具有显著的“全民性” | 第41-42页 |
6.5 鄂尔多斯民间借贷具有显著的“趋利性” | 第42-43页 |
6.6 鄂尔多斯民间借贷具有显著的“灵活性” | 第43-44页 |
7 发展鄂尔多斯民间借贷的对策建议 | 第44-47页 |
7.1 强化政府对民间借贷的监管 | 第44页 |
7.2 加强银行资金的流向及使用的监管 | 第44-45页 |
7.3 健全和完善民间借贷法律制度 | 第45-46页 |
7.4 构建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 | 第46-47页 |
7.4.1 鼓励国有银行创新金融模式,提高服务水平 | 第46页 |
7.4.2 加强对民间借贷的引导和监管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后记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