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头路桥不平顺引起的车桥振动研究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5页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 1.2 桥头路桥不平顺的研究 | 第11-14页 |
| 1.2.1 伸缩缝破损引起对桥梁的冲击作用 | 第11页 |
| 1.2.2 差异沉降与车—路—桥系统振动 | 第11-14页 |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 第2章 车—路—桥振动系统 | 第15-23页 |
| 2.1 路面平整度模拟 | 第15-16页 |
| 2.2 车—路—桥耦合系统运动方程 | 第16-21页 |
| 2.2.1 车辆运动方程 | 第16-17页 |
| 2.2.2 桥梁运动方程 | 第17-18页 |
| 2.2.3 车—路—桥耦合运动方程 | 第18-21页 |
| 2.3 本章小结 | 第21-23页 |
| 第3章 伸缩缝破损对桥面板的冲击作用影响 | 第23-36页 |
| 3.1 数值分析模型 | 第23-27页 |
| 3.1.1 桥梁模型 | 第23-24页 |
| 3.1.2 车辆模型 | 第24-26页 |
| 3.1.3 伸缩缝模型 | 第26-27页 |
| 3.2 数值模拟 | 第27-34页 |
| 3.2.1 问题描述 | 第27-29页 |
| 3.2.2 伸缩缝破损状态及桥梁跨长的影响 | 第29-31页 |
| 3.2.3 路面平整度的影响 | 第31-32页 |
| 3.2.4 车辆速度的影响 | 第32-34页 |
| 3.3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 第4章“台阶”型沉降的影响与控制标准 | 第36-44页 |
| 4.1 车辆及“台阶”型沉降模型 | 第36-38页 |
| 4.2 容许台阶高度的衡量指标 | 第38-40页 |
| 4.2.1 整车舒适度水平 | 第38-39页 |
| 4.2.2 安全性水平 | 第39-40页 |
| 4.3 容许台阶高度控制标准 | 第40-43页 |
| 4.3.1 整车舒适度水平 | 第40-41页 |
| 4.3.2 安全性水平 | 第41-42页 |
| 4.3.3 容许“台阶”型沉降量 | 第42-43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 第5章 搭板坡度改变的影响与控制标准 | 第44-60页 |
| 5.1 数值分析模型 | 第44-46页 |
| 5.1.1 车辆模型 | 第44-45页 |
| 5.1.2 桥头搭板模型 | 第45-46页 |
| 5.2 搭板容许坡度变化的衡量指标 | 第46-48页 |
| 5.2.1 轮胎—地面接触指标 | 第46页 |
| 5.2.2 乘坐者的舒适度 | 第46-47页 |
| 5.2.3 车辆对桥梁的冲击作用 | 第47-48页 |
| 5.3 参数分析 | 第48-53页 |
| 5.3.1 车辆横向加载位置的影响 | 第48-49页 |
| 5.3.2 车辆速度的影响 | 第49-51页 |
| 5.3.3 路面平整度的影响 | 第51-53页 |
| 5.4 容许搭板坡度改变值的控制标准 | 第53-58页 |
| 5.4.1 轮胎—地面接触指标要求 | 第54-55页 |
| 5.4.2 乘坐者的舒适度要求 | 第55-56页 |
| 5.4.3 桥梁冲击系数要求 | 第56-58页 |
| 5.4.4 建议的容许搭板坡度改变值 | 第58页 |
| 5.5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60-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69页 |
| 致谢 | 第69-70页 |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