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导论 | 第8-16页 |
1.1 研究的问题及意义 | 第8-10页 |
1.1.1 研究的问题 | 第8-9页 |
1.1.2 研究的意义 | 第9-10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0-13页 |
1.2.1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0-12页 |
1.2.2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2-13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3-15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4 创新和不足 | 第15-16页 |
2 诺贝尔经济学奖争论的表现 | 第16-26页 |
2.1 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评奖体系争论 | 第16-22页 |
2.1.1 关于诺贝尔经济学奖来源、设立及标准的争论 | 第16-20页 |
2.1.2 关于诺贝尔经济学奖中经济学研究方法的争论 | 第20-21页 |
2.1.3 关于诺贝尔经济学奖重复性的争论 | 第21-22页 |
2.2 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社会因素争论 | 第22-26页 |
2.2.1 关于诺贝尔经济学奖社会影响力的争论 | 第22-24页 |
2.2.2 关于诺贝尔经济学奖意识形态的争论 | 第24-25页 |
2.2.3 关于诺贝尔经济学奖“西方化”的争论 | 第25-26页 |
3 诺贝尔经济学奖争论的实质 | 第26-30页 |
3.1 经济学是科学的种种观点 | 第27-28页 |
3.2 经济学不是科学的种种观点 | 第28-30页 |
4 经济学的学科性质及其对诺贝尔经济学奖争论的启发 | 第30-36页 |
4.1 经济学的学科性质 | 第30-33页 |
4.1.1 作为科学的经济学 | 第31-32页 |
4.1.2 作为人文的经济学 | 第32-33页 |
4.2 经济学的学科性质对争论的启发 | 第33-36页 |
4.2.1 诺贝尔经济学奖争论中经济学的科学性标准 | 第33页 |
4.2.2 诺贝尔经济学奖争论中经济学的人文性标准 | 第33-34页 |
4.2.3 科学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 第34-36页 |
结论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41页 |
后记 | 第4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