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微生物学论文

D-塔格糖生产菌的筛选和分类鉴定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1-21页
    1.1 D-塔格糖简介第11-13页
        1.1.1 D-塔格糖的结构和性质第11-12页
        1.1.2 D-塔格糖的功能及应用第12-13页
    1.2 D-塔格糖的生产方法第13-15页
        1.2.1 化学合成法第14页
        1.2.2 生物转化法第14-15页
    1.3 D-塔格糖生产菌的研究进展第15-16页
    1.4 细菌的分离筛选第16页
    1.5 细菌的分类内容第16-20页
        1.5.1 形态及生理生化特征鉴定第16-17页
        1.5.2 抗菌谱试验分类法第17页
        1.5.3 化学分类法第17页
        1.5.4 分子水平的鉴定方法第17-19页
            1.5.4.1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第17-18页
            1.5.4.2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法第18页
            1.5.4.3 16S RRNA序列分析法第18页
            1.5.4.4 DNA的(G+C)MOL%含量测定法第18-19页
            1.5.4.5 DNA-DNA同源性分析法第19页
        1.5.5 其他鉴定方法第19-20页
    1.6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第20页
    1.7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第20-21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21-34页
    2.1 材料第21-25页
        2.1.1 实验样品第21页
        2.1.2 实验药品与仪器第21-22页
        2.1.3 实验培养基和试剂第22-24页
        2.1.4 标准菌株第24-25页
    2.2 方法第25-34页
        2.2.1 分析方法第25-26页
            2.2.1.1 生物量的测定第25页
            2.2.1.2 D-塔格糖含量检测方法的建立第25-26页
            2.2.1.3 间苯二酚法测定D-塔格糖含量第26页
            2.2.1.4 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D-塔格糖含量第26页
        2 2.2 D-塔格糖产生菌的筛选第26-27页
            2.2.2.1 D-塔格糖产生菌的初筛第26-27页
            2.2.2.2 D-塔格糖产生菌的复筛第27页
        2.2.3 D-塔格糖产生菌的初步鉴定第27-28页
            2.2.3.1 培养特征分析第27页
            2.2.3.2 形态特征分析第27页
            2.2.3.3 16S rRNA的序列分析及系统发育树构建第27-28页
        2.2.4 D-塔格糖生产菌的生理生化特征鉴定第28-31页
            2.2.4.1 生长曲线的测定第28页
            2.2.4.2 最适生长温度的确定第28页
            2.2.4.3 最适生长pH的确定第28页
            2.2.4.4 耐盐度试验第28-29页
            2.2.4.5 运动性试验第29页
            2.2.4.6 需氧性试验第29页
            2.2.4.7 过氧化氢酶接触试验第29页
            2.2.4.8 硫化氢产生试验第29页
            2.2.4.9 吲哚试验第29页
            2.2.4.10 甲基红试验第29-30页
            2.2.4.11 V-P试验第30页
            2.2.4.12 柠檬酸盐试验第30页
            2.2.4.13 明胶液化试验第30页
            2.2.4.14 硝酸盐还原试验第30页
            2.2.4.15 葡萄糖产酸试验第30页
            2.2.4.16 淀粉水解试验第30-31页
            2.2.4.17精氨酸产NH3试验第31页
        2.2.5 化学特征分析—磷酸类脂分析第31-32页
            2.2.5.1 菌体的培养收集第31页
            2.2.5.2 磷酸类脂的提取第31页
            2.2.5.3 磷脂提取物的检测第31页
            2.2.5.4 点样与层析第31-32页
        2.2.6 分子特征分析—DNA(G+C)mol%含量分析第32-34页
            2.2.6.1 细菌DN的提取第32-33页
            2.2.6.2 DNA的纯化第33页
            2.2.6.3 DNA的纯度检测第33页
            2.2.6.4 DNA的酶解第33页
            2.2.6.5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条件第33页
            2.2.6.6 计算公式第33-34页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第34-52页
    3.1 D-塔格糖检测方法的建立第34-38页
        3.1.1 测定波长第34页
        3.1.2 显色剂间苯二酚最适浓度第34-35页
        3.1.3 加热时间第35-36页
        3.1.4 冷却时间第36页
        3.1.5 标准曲线第36-37页
        3.1.6 加标回收率及精密度第37页
        3.1.7 D-半乳糖对检测方法的影响第37-38页
    3.2 D-塔格糖生产菌的筛选第38-41页
        3.2.1 D-塔格糖生产菌的初筛第38-39页
        3.2.2 D-塔格糖生产菌的复筛第39-41页
    3.3 D-塔格糖生产菌属的确定第41-45页
        3.3.1 培养特征第41页
        3.3.2 形态特征第41-43页
            3.3.2.1 革兰氏染色第41-42页
            3.3.2.2 扫描电镜结果第42-43页
        3.3.3 系统发育树构建第43-45页
    3.4 D-塔格糖生产菌种的确定第45-50页
        3.4.1 生理生化特征第45-48页
            3.4.1.1 生长曲线第45页
            3.4.1.2 生长温度范围第45-46页
            3.4.1.3 生长pH范围第46-47页
            3.4.1.4 耐盐性第47页
            3.4.1.5 生化特性鉴定结果第47-48页
        3.4.2 化学特征——磷酸类脂分析第48-49页
        3.4.3 基因特征-DNA(G+C) mol%含量分析第49-50页
    3.5 讨论第50-52页
        3.5.1 D-塔格糖检测方法的建立第50页
        3.5.2 D-塔格糖生产菌筛选工艺的确定第50页
        3.5.3 D-塔格糖生产菌的特征鉴定第50页
        3.5.4 D-塔格糖生产菌的重要意义第50-52页
结论第52-53页
参考文献第53-57页
致谢第57页

论文共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污泥和有机质厌氧共消化效果和微生物群落研究
下一篇:海洋放线菌NRPS基因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