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18页 |
1.1 课题选择的背景与意义 | 第13-14页 |
1.2 无位置传感器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 无位置传感器控制技术的主要研究方向 | 第15-16页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第2章 无感无刷直流电机的运行原理及数学模型 | 第18-25页 |
2.1 无感无刷直流电机的结构组成 | 第18页 |
2.2 无感无刷直流电机运行基本原理 | 第18-20页 |
2.3 无刷直流电机的数学模型 | 第20-24页 |
2.3.1 电压平衡方程 | 第21-22页 |
2.3.2 电机转矩方程和运动方程 | 第22-23页 |
2.3.3 无刷直流电机状态空间模型 | 第23-2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3章 无刷直流电机无感控制关键技术研究 | 第25-35页 |
3.1 基于反电动势法的转子位置检测 | 第25-31页 |
3.1.1 PWM调制方式分析 | 第25-26页 |
3.1.2 反电势过零点检测方法的理论分析 | 第26-28页 |
3.1.3 反电势过零点检测方法的实现 | 第28-31页 |
3.2 基于三段式的电机启动方法 | 第31-34页 |
3.2.1 转子预定位 | 第31-32页 |
3.2.2 升频升压启动加速阶段 | 第32-33页 |
3.2.3 无位置传感器运行切换阶段 | 第33-34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4章 控制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 第35-47页 |
4.1 控制系统总体设计框架 | 第35-36页 |
4.2 主控芯片MC9S12ZVML128及其外围电路设计 | 第36-38页 |
4.2.1 MC9S12ZVML128功能概述 | 第36-37页 |
4.2.2 主控芯片外围电源电路设计 | 第37-38页 |
4.2.3 BDM接口电路设计 | 第38页 |
4.3 三相逆变桥电路设计 | 第38-40页 |
4.3.1 功率器件的选择 | 第39-40页 |
4.3.2 逆变桥电路设计 | 第40页 |
4.4 三相逆变桥驱动电路设计 | 第40-44页 |
4.4.1 栅极驱动单元(GDU)模块及其外围电路设计 | 第41页 |
4.4.2 场效应晶体管(FET)预驱动器接口电路 | 第41-42页 |
4.4.3 自举电路接口电路设计 | 第42-43页 |
4.4.4 电荷泵接口电路设计 | 第43-44页 |
4.4.5 电流检测放大器接口电路 | 第44页 |
4.5 其他辅助电路设计 | 第44-45页 |
4.5.1 电源防反接保护电路设计 | 第44-45页 |
4.5.3 CAN接口电路的设计 | 第45页 |
4.6 系统的可靠性设计 | 第45-46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5章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第47-57页 |
5.1 无位置传感器控制系统主程序框架 | 第47-49页 |
5.1.1 主控芯片模块初始化 | 第48页 |
5.1.2 MOS管上电自检 | 第48-49页 |
5.2 电机运行功能模块程序 | 第49-56页 |
5.2.1 PID控制简介 | 第50-51页 |
5.2.2 电机启动程序设计 | 第51-52页 |
5.2.3 反电势过零点检测子程序 | 第52-54页 |
5.2.4 电机转速限流双闭环控制子程序 | 第54-56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6章 无感无刷直流电机控制系统仿真和实验研究 | 第57-65页 |
6.1 无感无刷直流电机控制系统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57-61页 |
6.1.1 控制系统Simulink模块搭建 | 第57-59页 |
6.1.2 仿真结果及分析 | 第59-61页 |
6.2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61-64页 |
6.2.1 驱动信号测试 | 第62-63页 |
6.2.2 电机运行测试 | 第63页 |
6.2.3 转速控制测试 | 第63-64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