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

混业经营趋势下中国金融防火墙制度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2-21页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第12-13页
    1.2 相关文献综述第13-17页
        1.2.1 国外研究动态第13-15页
        1.2.2 国内研究动态第15-17页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第17-20页
        1.3.1 主要内容第17-20页
        1.3.2 研究方法第20页
    1.4 可能的创新之处第20-21页
第2章 金融防火墙制度的理论基础与制度概述第21-27页
    2.1 混业经营与混业监管第21-22页
        2.1.1 混业经营的发展第21页
        2.1.2 混业监管的内涵及意义第21-22页
    2.2 金融防火墙制度的概述第22-27页
        2.2.1 金融防火墙制度的起源第22-23页
        2.2.2 金融防火墙制度的分类第23-24页
        2.2.3 金融防火墙制度的作用第24-27页
第3章 美国金融防火墙制度的发展及启示第27-34页
    3.1 基于《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的金融防火墙制度第27-29页
        3.1.1 金融防火墙制度的具体内容第27-28页
        3.1.2 金融防火墙制度的评价及启示第28-29页
    3.2 基于《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的金融防火墙制度第29-31页
        3.2.1 金融防火墙制度的具体内容第29-30页
        3.2.2 金融防火墙制度的评价及启示第30-31页
    3.3 基于《多德—弗兰克法案》的金融防火墙制度第31-34页
        3.3.1 金融防火墙制度的具体内容第31-32页
        3.3.2 金融防火墙制度的评价及启示第32-34页
第4章 混业经营趋势下中国金融防火墙制度现状及评析第34-43页
    4.1 中国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进程第34-38页
        4.1.1 非银金融控股的金融集团第34-36页
        4.1.2 银行系金融控股公司第36-37页
        4.1.3 地方性金融控股公司第37-38页
    4.2 中国金融防火墙制度的发展现状第38-41页
        4.2.1 资金和业务防火墙起步较早第38-39页
        4.2.2 人事防火墙比较完善第39-40页
        4.2.3 信息防火墙相对落后第40页
        4.2.4 法人防火墙发展缓慢第40-41页
    4.3 中国金融防火墙制度的评析第41-43页
第5章 中国金融防火墙制度的有效性研究第43-50页
    5.1 研究方法与数据第43-45页
        5.1.1 CoVaR模型理论介绍第43-44页
        5.1.2 数据来源及变量选择第44-45页
    5.2 实证结果分析第45-50页
        5.2.1 分位数回归结果第45-47页
        5.2.2 金融防火墙制度有效性检验第47-50页
第6章 完善中国金融防火墙制度的政策建议第50-55页
    6.1 完善金融防火墙制度的原则第50-51页
        6.1.1 适度从严第50页
        6.1.2 公平与效率统一第50-51页
        6.1.3 预见性与前瞻性第51页
    6.2 完善中国金融防火墙制度的具体建议第51-55页
        6.2.1 优化宏观审慎框架下的运行机制第51-52页
        6.2.2 建立系统全面的金融防火墙制度第52-55页
结论第55-57页
参考文献第57-61页
致谢第61-62页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第62页

论文共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信用评级与担保机制对企业债券融资成本的影响研究
下一篇:基于文本挖掘的投资者情绪驱动策略模型及其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