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微生物学论文--微生物遗传学论文

耐辐射异常球菌σ因子Sig1和Sig2的功能鉴定及其热激胁迫反应的转录分析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30页
    引言第11页
    1.1 σ因子研究进展第11-15页
        1.1.1 σ因子的基本结构第11-13页
        1.1.2 σ因子的分类及其相关特征第13-15页
    1.2 耐辐射异常球菌现阶段研究进展第15-27页
        1.2.1 耐辐射异常球菌的生理特性第16页
        1.2.2 耐辐射异常球菌的极端抗性第16-18页
        1.2.3 耐辐射异常球菌DNA损伤修复系统第18-27页
    1.3 σ因子在耐辐射异常球菌中的研究现状第27-28页
    1.4 立题依据第28页
    1.5 技术路线第28-30页
第二章 sig1基因和sig2基因的结构分析第30-44页
    2.1 实验材料第30页
    2.2 实验方法第30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30-42页
        2.3.1 Sig1和Sig2的一级结构分析第30-33页
        2.3.2 Sig1和Sig2的二级结构预测第33-35页
        2.3.3 Sig1和Sig2的蛋白三级结构在线预测第35-36页
        2.3.4 Sig1和Sig2蛋白的亲/疏水性分析第36-37页
        2.3.5 Sig1和Sig2在基因组中的位置第37-38页
        2.3.6 Sig1和Sig2氨基酸序列保守结构域分析第38-39页
        2.3.7 Sig1和Sig2与同属σ因子的氨基酸比对第39-41页
        2.3.8 D.radiodurans R1和其他菌株中σ因子的系统发育分析第41-42页
    2.4 讨论第42-44页
第三章 Δsig1、Δsig2和双突变Δsig1sig2的构建及其逆境胁迫抗性分析第44-65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44-48页
        3.1.1 实验菌株及质粒第44页
        3.1.2 实验试剂盒、酶类及生化试剂第44页
        3.1.3 培养基、抗生素及溶液配方第44页
        3.1.4 实验仪器及设备第44页
        3.1.5 细菌的培养第44-45页
        3.1.6 细菌基因组及质粒的提取第45页
        3.1.7 PCR反应第45-47页
        3.1.8 DNA片段回收及纯化第47页
        3.1.9 DNA片段的酶切与连接第47页
        3.1.10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转化第47页
        3.1.11 DNA线性转化方法第47页
        3.1.12 突变株在TGY培养基中30℃培养条件下生长曲线的测定第47页
        3.1.13 48℃热激对菌株的冲击实验第47页
        3.1.14 山梨糖醇对菌株的冲击实验第47页
        3.1.15 不同浓度H_2O_2对菌株的冲击实验第47页
        3.1.16 酸对菌株的冲击实验第47-48页
        3.1.17 不同浓度乙醇对菌株的冲击实验第48页
        3.1.18 不同浓度NaCl对菌株的冲击实验第48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48-63页
        3.2.1 突变株Δsig1的构建——融合PCR方法第48-51页
        3.2.2 突变株Δsig2的构建——融合PCR方法第51-55页
        3.2.3 突变株Δsig1sig2的构建第55-57页
        3.2.4 突变株在TGY培养基中30℃培养条件下生长曲线的测定sig1、sig2突变对细胞生长的影响第57-58页
        3.2.5 48℃热激对单突变株和双突变的影响第58-59页
        3.2.6 山梨糖醇对单突变株和双突变的影响第59-60页
        3.2.7 不同浓度H_2O_2对单突变株和双突变的影响第60-61页
        3.2.8 酸胁迫对单突变株和双突变的影响第61页
        3.2.9 不同浓度乙醇对单突变株和双突变的影响第61-63页
        3.2.10 不同浓度NaCl对单突变株和双突变的影响第63页
    3.3 讨论第63-65页
        3.3.1 高温胁迫中Sig1和Sig2的作用第64页
        3.3.2 氧化胁迫中Sig1和Sig2的作用第64-65页
第四章 热激胁迫下突变株Δsig1和Δsig2转录组分析第65-141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65-67页
        4.1.1 菌株、实验仪器及试剂第65页
        4.1.2 转录组处理、测序及数据分析第65-66页
        4.1.3 细菌总RNA提取及DNA的消化第66页
        4.1.4 RNA浓度测定第66页
        4.1.5 RNA反转录合成cDNA第66页
        4.1.6 荧光实时定量PCR第66-67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67-130页
        4.2.1 转录组数据的收集第67-68页
        4.2.2 高温胁迫对耐辐射异常球菌基因表达的影响第68-85页
        4.2.3 Sig1对耐辐辐射异常球菌的影响第85-93页
        4.2.4 高温胁迫后Sig1对耐辐射异常球菌的影响第93-102页
        4.2.5 Sig2对耐辐辐射异常球菌的影响第102-112页
        4.2.6 高温胁迫后Sig2对耐辐射异常球菌的影响第112-123页
        4.2.7 高温胁迫后Sig1和Sig2基因表达调控比较第123-124页
        4.2.8 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第124-130页
    4.3 讨论第130-141页
        4.3.1 热激条件下Sig1对核糖体蛋白表达的影响第131-138页
        4.3.2 突变株Δsig1和Δsig2对热激胁迫相关基因的表达影响第138页
        4.3.3 热激胁迫后Sig1和Sig2对MarR家族蛋白的转录调控第138-141页
全文总结第141-143页
参考文献第143-158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58-159页
致谢第159-161页
作者简介第161页

论文共1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长颚斗蟋的翅型分化、飞行与繁殖间的权衡关系及其控制机理
下一篇:一类Lorenz-5D超混纯系统的复杂动力学行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