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4页 |
1.1 我国能源结构与发展 | 第12页 |
1.2 H_2S与CO_2危害 | 第12-13页 |
1.3 天然气脱硫脱碳技术简介 | 第13-19页 |
1.3.1 天然气干法脱硫技术 | 第13-14页 |
1.3.2 天然气湿法脱硫脱碳技术 | 第14-18页 |
1.3.3 膜分离法 | 第18-19页 |
1.3.4 生物法 | 第19页 |
1.4 醇胺法反应机理 | 第19-21页 |
1.5 空间位阻胺简介 | 第21-22页 |
1.6 选题依据、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1.6.1 选择依据与研究思路 | 第22页 |
1.6.2 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第二章 最佳反应条件确定 | 第24-36页 |
2.1 实验装置及实验试剂 | 第24-25页 |
2.1.1 实验装置及试剂 | 第24-25页 |
2.1.2 反应流程 | 第25页 |
2.2 反应条件控制与参数考察 | 第25-30页 |
2.2.1 反应条件控制 | 第25-26页 |
2.2.2 H_2S与CO_2气体检测与浓度校正曲线绘制 | 第26-29页 |
2.2.3 参数考察 | 第29-30页 |
2.3 最佳反应条件的确立 | 第30-36页 |
2.3.1 引言 | 第30-31页 |
2.3.2 最佳反应温度的确立 | 第31-33页 |
2.3.3 最佳反应浓度(?)的确立 | 第33-35页 |
2.3.4 小结 | 第35-36页 |
第三章 CB/MDEA溶液同时脱硫脱碳实验 | 第36-47页 |
3.1 引言 | 第36页 |
3.2 CB/MDEA溶液同时脱硫脱碳实验 | 第36-42页 |
3.2.1 实验条件 | 第36页 |
3.2.2 CB与MDEA溶液同时脱硫脱碳效果比较 | 第36-39页 |
3.2.3 复合溶液同时脱硫脱碳实验 | 第39-42页 |
3.2.4 结论 | 第42页 |
3.3 再生实验 | 第42-45页 |
3.3.1 实验条件 | 第42-44页 |
3.3.2 再生实验结果 | 第44-4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四章 其它因素对复合溶液同时脱硫脱碳性能的影响 | 第47-60页 |
4.1 引言 | 第47页 |
4.2 实验条件控制 | 第47-48页 |
4.3 实验结果 | 第48-58页 |
4.3.1 不同气液接触时间t的影响 | 第48-52页 |
4.3.2 不同原料气碳硫比对实验的影响 | 第52-5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第五章 腐蚀实验与发泡实验 | 第60-72页 |
5.1 腐蚀性实验 | 第60-66页 |
5.1.1 前言 | 第60-61页 |
5.1.2 实验试剂及设备 | 第61-62页 |
5.1.3 实验流程 | 第62页 |
5.1.4 结果分析 | 第62-66页 |
5.1.5 小结 | 第66页 |
5.2 发泡实验 | 第66-72页 |
5.2.1 前言 | 第66-67页 |
5.2.2 实验流程 | 第67-68页 |
5.2.3 不同醇胺溶液发泡实验结果 | 第68-70页 |
5.2.4 FeS的添加量对发泡情况的影响 | 第70页 |
5.2.5 消泡剂添加量对发泡情况的影响 | 第70-71页 |
5.2.6 本节小结 | 第71-72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72-74页 |
6.1 结论 | 第72-73页 |
6.2 建议 | 第73-74页 |
參考文献 | 第74-82页 |
致谢 | 第82-84页 |
个人简历 | 第84页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