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管道悬索跨越工程地震动响应分析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4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悬索跨越结构简介 | 第10-12页 |
1.3 悬索跨越结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3.1 管道悬索跨越结构的发展 | 第12-13页 |
1.3.2 管道跨越的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4 悬索跨越结构的分析理论 | 第15-17页 |
1.4.1 弹性理论 | 第15-16页 |
1.4.2 挠度理论 | 第16-17页 |
1.4.3 有限位移理论 | 第17页 |
1.5 悬索跨越结构地震响应分析 | 第17-21页 |
1.5.1 地震响应分析的方法 | 第17-19页 |
1.5.2 阻尼问题 | 第19-20页 |
1.5.3 非线性问题 | 第20-21页 |
1.6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1-24页 |
第二章 悬索跨越结构静动力特性分析 | 第24-42页 |
2.1 野三河悬索跨越工程概况 | 第24-26页 |
2.2 MIDAS/CIVIL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26-32页 |
2.2.1 MIDAS软件悬索桥分析方法 | 第26-27页 |
2.2.2 建模参数资料 | 第27-28页 |
2.2.3 悬索跨越各构件模拟 | 第28-29页 |
2.2.4 边界条件与荷载 | 第29-32页 |
2.3 初始平衡状态分析 | 第32-34页 |
2.4 静力特性分析 | 第34-35页 |
2.5 动力特性分析 | 第35-41页 |
2.5.1 动力特性分析方法 | 第36-37页 |
2.5.2 模态分析结果 | 第37-41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三章 悬索跨越结构反应谱分析 | 第42-53页 |
3.1 反应谱分析步骤 | 第42页 |
3.2 地震动输入 | 第42-45页 |
3.2.1 水平设计加速度反应谱 | 第42-44页 |
3.2.2 竖向设计加速度反应谱 | 第44-45页 |
3.3 反应谱振型组合分析 | 第45-46页 |
3.3.1 反应谱振型阶数 | 第45-46页 |
3.3.2 反应谱振型组合 | 第46页 |
3.4 反应谱分析计算结果 | 第46-52页 |
3.4.1 关键位置响应结果表格 | 第47-48页 |
3.4.2 主要的结果包络图 | 第48-51页 |
3.4.3 反应谱结果分析 | 第51-5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四章 悬索跨越结构时程分析 | 第53-83页 |
4.1 时程分析概述 | 第53-55页 |
4.1.1 悬索桥几何非线性特点 | 第53页 |
4.1.2 地震动非线性时程分析 | 第53-54页 |
4.1.3 时程分析方法 | 第54-55页 |
4.2 地震动的输入 | 第55-62页 |
4.2.1 地震波选取方法 | 第55-56页 |
4.2.2 调整地震波的步骤 | 第56-59页 |
4.2.3 地震波调整 | 第59-62页 |
4.3 线性时程分析与设计反应谱结果对比 | 第62-64页 |
4.4 非线性时程分析结果 | 第64-82页 |
4.4.1 单向一致激励 | 第65-73页 |
4.4.2 多向一致激励 | 第73-80页 |
4.4.3 最大变形和受力分析 | 第80-8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第五章 极端地震下结构响应分析 | 第83-95页 |
5.1 结构响应分析 | 第83-85页 |
5.2 几何非线性因素分析 | 第85-92页 |
5.3 对现行规范的建议 | 第92-9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3-95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5-98页 |
6.1 研究工作结论 | 第95-96页 |
6.2 研究工作展望 | 第96-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0页 |
致谢 | 第100-101页 |
个人简历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