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伦理学(道德哲学)论文--伦理学理论与方法论论文--伦理学与其他科学的关系论文

道德成本视域下市民公约建设的激励机制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9-23页
    1.1 选题背景第9-10页
    1.2 研究意义第10-12页
    1.3 文献综述第12-17页
    1.4 主要概念界定和理论支撑第17-20页
    1.5 本文研究的重难点和可能创新点第20-21页
    1.6 本文的研究方法第21-23页
2 相关基础理论研究第23-32页
    2.1 “道德”与“善”的理解第23-26页
    2.2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下的道德成本第26-27页
    2.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理解第27-28页
    2.4 社会利益分配理论理解第28-30页
    2.5 道德成本与道德激励理论的内在联系第30-32页
3 道德激励机制的心理行为基础和组织行为基础第32-37页
    3.1 心理行为基础第32-34页
    3.2 组织行为基础第34-37页
4 国内外关于市民道德激励机制构建的经验研究第37-42页
    4.1 国内城市市民道德激励机制的构建经验第37-40页
    4.2 国外市民道德激励机制的构建经验第40-42页
5 武汉市市民公约建设状况调查分析第42-52页
    5.1 调查研究设计第42-43页
    5.2 调查数据及访谈记录分析第43-52页
6 基于武汉市的市民道德激励机制建设的若干建议第52-61页
    6.1 在精神激励层面进一步完善武汉市民荣誉称号第52-55页
    6.2 在日常行为层面设立“道德银行”、实施“道德积分”第55-59页
    6.3 在物质保障层面成立道德激励基金会第59-61页
致谢第61-62页
参考文献第62-66页
附录一 武汉市民公约建设调查问卷第66-69页
附录二 武汉市民公约建设访谈提纲第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延安时期徐特立的马克思主义观研究
下一篇:文化大国建设视阈下的国民文化心态调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