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一、绪论 | 第10-18页 |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研究背景 | 第10页 |
2、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二) 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1、国外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2、国内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三) 理论工具与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理论工具 | 第14页 |
2、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四) 研究思路与框架 | 第15-16页 |
1、研究思路 | 第15页 |
2、研究框架 | 第15-16页 |
(五)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16-18页 |
1、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16页 |
2、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16-18页 |
二、政府公信力、治理现代化的相关理论基础 | 第18-26页 |
(一) 公信力、政府公信力的内涵 | 第18-19页 |
(二) 政府公信力的衡量标准 | 第19-21页 |
1、政府形象的认知与评价 | 第19-20页 |
2、治理行为的法制化和规范化 | 第20-21页 |
3、政府的实力和绩效 | 第21页 |
(三) 治理现代化的内涵及要求 | 第21-23页 |
1、治理现代化的内容 | 第21-22页 |
2、治理现代化的要求 | 第22-23页 |
(四) 治理现代化与政府公信力的内在关系 | 第23-26页 |
1、治理现代化的要求有助于提升地方政府公信力 | 第23-25页 |
2、提升政府公信力有助于治理现代化的实现 | 第25-26页 |
三、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现状的实证分析 | 第26-34页 |
(一) 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取得的成绩 | 第26-28页 |
1、当前地方政府整体形象普遍得到公众的认可 | 第26-27页 |
2、当前政府服务过程满意度增高 | 第27-28页 |
3、当前门户网站访问量增高,公民知情权得到有效保障 | 第28页 |
(二) 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弱化的表现 | 第28-34页 |
1、政府信任结构“聚合性”特征导致政府形象评价的偏差 | 第29-31页 |
2、地方政府制度执行力缺乏规范化 | 第31-33页 |
3、地方政府各部门的绩效相对较低,评估结果存在质疑现象 | 第33-34页 |
四、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弱化的原因分析 | 第34-41页 |
(一) 治理理念的影响 | 第34-35页 |
1、官员官僚主义思想的惯性制约 | 第34-35页 |
2、社会公众主动参与理念的薄弱 | 第35页 |
(二) 治理行为的影响 | 第35-37页 |
1、公共政策制定的民主性不强 | 第36页 |
2、制度执行的随意性存在 | 第36-37页 |
(三) 制度因素的影响 | 第37-41页 |
1、监督体制不完善,渠道不畅通 | 第37-38页 |
2、信息公开制度内容不明确,实施困难 | 第38-39页 |
3、绩效评估过程缺乏制度保障,操作随意 | 第39-41页 |
五、提升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的对策分析 | 第41-52页 |
(一) 树立和转变新的治理理念,实现多元治理 | 第42-44页 |
1、树立正确的治理理念 | 第42-43页 |
2、增强公民的参与理念 | 第43-44页 |
(二) 保障公民的知情权,规范治理行为 | 第44-46页 |
1、建立信息沟通和反馈渠道,完善参与机制 | 第44-45页 |
2、规范治理行为,提高制度化水平 | 第45-46页 |
(三) 建立和完善科学的制度体系,提高治理能力 | 第46-52页 |
1、建立诚信监督制度 | 第46-48页 |
2、明确政务信息公开内容 | 第48-50页 |
3、规范绩效评估制度运行 | 第50-52页 |
结论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附录 | 第55-58页 |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