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论文--中国经济论文--地方经济论文

一体化背景下京津冀交通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研究

致谢第5-6页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页
1 绪论第15-23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5-16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6-19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6-17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7-18页
        1.2.3 研究现状小结第18-19页
    1.3 研究的内容和技术路线第19-23页
        1.3.1 研究的内容第19-21页
        1.3.2 研究的技术路线第21-23页
2 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内涵第23-31页
    2.1 交通运输与经济系统的分析第23-25页
        2.1.1 交通运输系统分析第23-24页
        2.1.2 经济系统分析第24-25页
    2.2 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内涵第25-29页
        2.2.1 协调发展的涵义第25页
        2.2.2 协调发展的机理第25-28页
        2.2.3 协调发展的模式第28页
        2.2.4 系统的影响因素第28-29页
    2.3 小结第29-31页
3 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构建第31-59页
    3.1 协调评价的指标体系构建第31-38页
        3.1.1 指标体系构建思路第31页
        3.1.2 指标选取原则及方法第31-33页
        3.1.3 指标筛选第33-37页
        3.1.4 指标体系构建结果第37-38页
    3.2 指标的解释和说明第38-43页
        3.2.1 指标优化解释第38-39页
        3.2.2 经济系统指标第39-40页
        3.2.3 交通运输系统指标第40-43页
    3.3 指标数据的预处理第43-47页
        3.3.1 数据异常值的处理第43-44页
        3.3.2 指标类型的一致化第44-45页
        3.3.3 数据无量纲化处理第45-46页
        3.3.4 指标权重的确定第46-47页
    3.4 协调发展评价模型的构建第47-57页
        3.4.1 建模思路第47-49页
        3.4.2 变异系数协调度模型第49-53页
        3.4.3 京津冀整体交通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评价模型第53-55页
        3.4.4 基于计算结果分析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第55-57页
    3.5 小结第57-59页
4 发展现状分析及发展水平指数计算第59-77页
    4.1 京津冀区域发展现状分析第59-66页
        4.1.1 经济发展现状第59-62页
        4.1.2 交通运输发展现状第62-66页
    4.2 交通运输和经济系统的发展水平定量计算第66-76页
        4.2.1 发展水平指数计算方法第66-68页
        4.2.2 发展水平指数计算结果第68-74页
        4.2.3 二级指标的计算及分析第74-76页
    4.3 小结第76-77页
5 京津冀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定量分析第77-97页
    5.1 京津冀各地区交通运输与经济的协调性第77-80页
        5.1.1 计算模型第77页
        5.1.2 计算结果及分析第77-79页
        5.1.3 计算结果的描述第79-80页
    5.2 京津冀整体交通运输与经济的协调性第80-86页
        5.2.1 O系统内部的协调度第81页
        5.2.2 J系统与E系统之间的协调度第81-82页
        5.2.3 J系统与E系统内部的协调度第82-83页
        5.2.4 京津冀整体协调性的计算结果分析第83-86页
    5.3 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第86-90页
        5.3.1 相关性分析第86-87页
        5.3.2 指标差异的分析第87-90页
    5.4 协调发展的趋势分析第90-92页
        5.4.1 经济系统第90-91页
        5.4.2 交通运输系统第91-92页
    5.5 协调发展的对策措施第92-95页
        5.5.1 宏观发展建议第92-93页
        5.5.2 具体发展措施第93-95页
    5.6 小结第95-97页
6 总结第97-99页
    6.1 研究总结第97-98页
    6.2 研究展望第98-99页
参考文献第99-101页
附录A第101-104页
附录B第104-105页
附录C第105-106页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06-108页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108页

论文共10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对外直接投资对中国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基于随机前沿和动态面板的实证分析
下一篇:西南丝路下的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