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引言 | 第8-13页 |
(一)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8页 |
(二) 相关概念界定 | 第8-9页 |
1.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 第8页 |
2. 筹资机制 | 第8-9页 |
(三) 文献综述 | 第9-13页 |
1. 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 | 第9-10页 |
2. 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 | 第10-13页 |
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理论基础 | 第13-16页 |
(一) 社会保障理论 | 第13页 |
(二) 公共产品理论 | 第13-14页 |
1. 新农合所提供的公共服务具备一定的非排他性 | 第13-14页 |
2. 新农合所提供的公共服务具备一定的非竞争性 | 第14页 |
(三) 市场失灵理论 | 第14-16页 |
1. 新农合具有较强的外部性 | 第14页 |
2. 信息不完全导致市场失灵 | 第14-16页 |
二、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历史变迁 | 第16-20页 |
(一) 传统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 第16-18页 |
1. 传统合作医疗制度的创立阶段 | 第16页 |
2. 传统合作医疗制度的推广普及阶段 | 第16-17页 |
3. 传统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没落阶段 | 第17页 |
4. 对我国传统农村合作医疗发展历程的评述 | 第17-18页 |
(二)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 第18-20页 |
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筹资机制的具体运行 | 第20-25页 |
(一)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资金构成 | 第20-21页 |
(二)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筹资模式 | 第21-25页 |
1. 农民缴费 | 第21-23页 |
2. 集体扶持 | 第23页 |
3. 政府财政补助 | 第23-25页 |
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筹资机制的运行绩效 | 第25-32页 |
(一)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筹资机制的优势 | 第25-26页 |
1. 筹资内容强调政府应负的责任 | 第25页 |
2. 筹资范围和对象不同 | 第25页 |
3. 筹资过程中强调自愿参加 | 第25-26页 |
4. 强化了政府对合作医疗资金的管理和监督职责 | 第26页 |
(二)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筹资机制的缺陷:以安徽省为例 | 第26-32页 |
1. 需求方参与度不够 | 第27-29页 |
2. 财政压力大导致供给不足 | 第29-30页 |
3. 监督和管理制度不完善 | 第30-32页 |
五、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筹资机制的实证分析:来自安徽省马鞍山市的数据 | 第32-37页 |
(一) 问卷调查结果 | 第32-34页 |
1. 农民对新农合制度的总体满意度情况 | 第32页 |
2. 农民对新农合保障范围满意度选择情况 | 第32-33页 |
3. 农民对新农合补偿程序的满意度情况 | 第33页 |
4. 农民对新农合服务满意度情况 | 第33页 |
5. 农民对新农合筹资水平的满意度情况 | 第33页 |
6. 农民对新农合定点卫生院的医疗设备以及环境的满意度情况 | 第33-34页 |
(二) 回归结果及分析 | 第34-37页 |
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筹资机制的思考 | 第37-42页 |
(一) 从政策上保证新农合制度参与的连续性 | 第37-38页 |
1. 改进服务,提高参合农民满意度 | 第37页 |
2. 将自愿参加的原则逐步改为强制性原则 | 第37页 |
3. 争取农村流动人口在户籍地参合 | 第37-38页 |
(二) 从制度上保证新农合制度资金筹集的可持续性 | 第38-40页 |
1. 积极探索适合的筹资模式 | 第38-39页 |
2. 完善转移支付制度 | 第39页 |
3. 扩大筹资渠道 | 第39-40页 |
(三) 建立严格的新农合制度运行监管制度 | 第40-42页 |
1. 将现有的倒筹资模式改为无条件补助 | 第40页 |
2. 建立常规性的新农合基金收支预算制度 | 第40-41页 |
3. 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 第41页 |
4. 创新监督管理机制 | 第41页 |
5. 加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立法工作 | 第41-42页 |
结语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附录 | 第46-47页 |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47-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