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引言 | 第9-10页 |
1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缘起 | 第10页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研究的目的 | 第10-11页 |
1.2.2 研究的意义 | 第11页 |
1.3 研究的对象及范围 | 第11-13页 |
1.3.1 研究对象及概念界定 | 第11-13页 |
1.3.2 案例的选择 | 第13页 |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 | 第13-16页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16-18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5.2 研究框架 | 第17-18页 |
2 城市肌理概念研究 | 第18-27页 |
2.1 城市肌理认知 | 第18-22页 |
2.1.1 肌理的产生 | 第18-19页 |
2.1.2 城市肌理的概念 | 第19页 |
2.1.3 相关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辨析 | 第19-22页 |
2.2 城市肌理的内涵及意义 | 第22-23页 |
2.2.1 传统城市肌理的内涵 | 第22页 |
2.2.2 传统城市肌理的社会与情感意义 | 第22-23页 |
2.3 城市肌理的控制要素分析 | 第23-27页 |
2.3.1 形态角度的要素分析 | 第24-25页 |
2.3.2 形成角度的要素分析 | 第25-27页 |
3 传统街区既有建筑与再生的相关概念及设计思考 | 第27-38页 |
3.1 传统街区及既有建筑认知 | 第27-30页 |
3.1.1 传统街区认知 | 第27-28页 |
3.1.2 传统街区既有建筑认知及研究范围 | 第28-29页 |
3.1.3 传统街区既有建筑的价值 | 第29-30页 |
3.2 再生相关技术的发展概况 | 第30-32页 |
3.2.1 我国再生技术的发展概况 | 第30-32页 |
3.2.2 西方再生技术的发展概况 | 第32页 |
3.3 再生的相关概念认知及其原则 | 第32-35页 |
3.3.1 再生相关概念的比较与再生模式认知 | 第33-34页 |
3.3.2 再生的原则与立场 | 第34-35页 |
3.4 既有建筑的再生设计思考 | 第35-38页 |
3.4.1 历史信息的表达 | 第35-37页 |
3.4.2 形式的模仿 | 第37-38页 |
4 传统城市肌理对既有建筑再生的影响与再生手法推导 | 第38-63页 |
4.1 传统城市肌理对建筑再生的影响 | 第38-47页 |
4.1.1 界面的影响 | 第38-42页 |
4.1.2 交往空间尺度的影响 | 第42-44页 |
4.1.3 文化与场所精神的塑造 | 第44-47页 |
4.2 传统城市肌理对既有建筑再生手法的推导 | 第47-63页 |
4.2.1 新旧媒介与“力”的性格 | 第48页 |
4.2.2 并置 隐置 交互 嵌互 | 第48-53页 |
4.2.3 消解共生激扬 | 第53-60页 |
4.2.4 再生手法整理与归纳 | 第60-63页 |
5 基于城市肌理的传统街区既有建筑再生模式 | 第63-104页 |
5.1 外向性再生模式 | 第63-88页 |
5.1.1 源体-模式 | 第63-76页 |
5.1.2 新体-模式 | 第76-84页 |
5.1.3 交往空间-模式 | 第84-88页 |
5.2 内向性的再生模式 | 第88-99页 |
5.2.1 源质-模式 | 第88-91页 |
5.2.2 新质-模式 | 第91-95页 |
5.2.3 庭院-模式 | 第95-99页 |
5.3 内外协调再生模式 | 第99-104页 |
结论 | 第104-106页 |
附录1:关于东关街既有建筑的再生模式实践 | 第106-114页 |
附录2:再生模式图解整合 | 第114-1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15-118页 |
图片来源 | 第118-125页 |
表格来源 | 第125-12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126-127页 |
致谢 | 第127-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