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绪论 | 第18-50页 |
第一节 本文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20-27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20-24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24-27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 第27-39页 |
一、宪法变迁研究现状 | 第27-32页 |
二、国内外关于宪法价值的研究 | 第32-34页 |
三、“建国”到“重建”国家主义相关研究 | 第34-39页 |
第三节 相关概念界定 | 第39-45页 |
一、美国宪法 | 第40页 |
二、宪法变迁 | 第40-41页 |
三、国家主义 | 第41-43页 |
四、宪法变迁的价值取向 | 第43-44页 |
五、时间域的界定 | 第44-45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思路 | 第45-49页 |
一、价值哲学方法 | 第45-46页 |
二、历史分析方法 | 第46页 |
三、比较分析方法 | 第46-47页 |
四、规范分析法 | 第47页 |
五、“大宪法观” | 第47-48页 |
六、实证模型分析法 | 第48-49页 |
七、案例研究法 | 第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一章 价值宪法学和宪法变迁的理论概述 | 第50-75页 |
第一节 价值宪法学的一般理论 | 第50-54页 |
一、宪法价值的产生 | 第50-51页 |
二、宪法价值的实现 | 第51-52页 |
三、宪法价值的评价 | 第52-53页 |
四、宪法价值的结构 | 第53-54页 |
第二节 宪法变迁的理论概述 | 第54-58页 |
一、宪法变迁的含义 | 第54-55页 |
二、宪法变迁的性质 | 第55-56页 |
三、宪法变迁的实现机制 | 第56-57页 |
四、宪法变迁的界限 | 第57-58页 |
第三节 宪法变迁的逻辑结构分析 | 第58-62页 |
一、实质主义宪法观 | 第58-60页 |
二、“刚性”的修改程序 | 第60-61页 |
三、宪法变迁实现机制 | 第61-62页 |
四、宪法性事实 | 第62页 |
第四节 宪法变化形态理论 | 第62-74页 |
一、宪法变化的诸种学说 | 第63-64页 |
二、宪法革命 — 激烈的宪法变化 | 第64-66页 |
三、宪法修改—显性的宪法变化 | 第66-67页 |
四、宪法变迁—隐性的宪法变化 | 第67页 |
五、宪法革命、宪法修改和宪法变迁的关系 | 第67-71页 |
六、宪法变化与宪法稳定性、权威性和适应性 | 第71-74页 |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二章 美国宪法变迁价值取向的本体论 | 第75-119页 |
第一节 美国宪法的基本价值结构 | 第75-87页 |
一、美国宪法的基本价值之一:民主 | 第75-78页 |
二、美国宪法的基本价值之二:共和 | 第78-82页 |
三、美国宪法的基本价值之三:自由 | 第82-84页 |
四、美国宪法的基本价值之四:法治 | 第84-85页 |
五、美国宪法的基本价值之五:联邦主义 | 第85-87页 |
第二节 德国和美国宪法变迁比较分析 | 第87-97页 |
一、德国宪法变迁的历史流变 | 第87-89页 |
二、美国宪法变迁的理论和实践 | 第89-91页 |
三、德国和美国宪法变迁的异同 | 第91-97页 |
第三节 邦联条例和联邦宪法的价值取向比较分析 | 第97-104页 |
一、州民“一元身份”与国民“二元身份” | 第98-99页 |
二、“松散联盟”与“合众统一” | 第99-101页 |
三、“邦权主义”与“联邦主义” | 第101-102页 |
四、“民主主义”与“共和主义” | 第102-104页 |
第四节 美国宪法变迁价值取向的历史形态 | 第104-118页 |
一、“建国”到“重建”:宪法变迁的国家主义价值取向 | 第104-107页 |
二、“重建”到“新政”:经济自由主义的价值取向 | 第107-110页 |
三、“新政”至今宪法变迁的公民权利价值取向 | 第110-118页 |
本章小结 | 第118-119页 |
第三章 建国到重建宪法变迁国家主义价值取向原因论 | 第119-158页 |
第一节 规范和事实结构的质料因 | 第119-139页 |
一、成文宪法:宪法变迁国家主义价值取向的规范基础 | 第119-126页 |
二、事实要素:民族国家和帝国“双重构建” | 第126-138页 |
三、事实和规范之间的国家主义价值取向 | 第138-139页 |
第二节 渐进式宪法价值实现的形式因 | 第139-144页 |
一、宪法和宪法价值的双向运动关系 | 第139-142页 |
二、宪法变迁:渐进性宪法价值实现形式 | 第142-143页 |
三、国家主义价值取向实现宪法价值 | 第143-144页 |
第三节“人民”对强大政治共同体需要的动力因 | 第144-151页 |
一、“人民”作为宪法价值的主体 | 第144-145页 |
二、建国时期的“人民”:支持联邦宪法 | 第145-148页 |
三、国家构建时期的“人民”:建立一个强大共和国 | 第148-149页 |
四、“内战”和“重建”时期的“人民”:维护国家统一 | 第149-151页 |
第四节 确保宪法稳定性、权威性和适应性的目的因 | 第151-156页 |
一、美国革命的“保守主义” | 第151-154页 |
二、宪法变迁:“保守主义”宪法观的实践 | 第154-155页 |
三、国家主义实现“权力宪政”与“权利宪政”统一 | 第155-156页 |
本章小结 | 第156-158页 |
第四章 建国到重建宪法变迁国家主义价值取向实现论 | 第158-245页 |
第一节 宪法变迁实现机制模型分析:以宪法解释为例 | 第158-183页 |
一、宪法解释权分配的两种理论 | 第158-160页 |
二、“本位主义”中宪法解释的参与方 | 第160-162页 |
三、“本位主义”宪法解释权分配的理论模型 | 第162-166页 |
四、“本位主义”中“外生性”制约:以司法机关为例 | 第166-175页 |
五、“司法主义”和宪法解释的实现 | 第175-183页 |
第二节 建国到重建最高法院与司法国家主义 | 第183-211页 |
一、联邦法院与宪法 | 第184-187页 |
二、司法国家主义初露峥嵘(1789—1800) | 第187-188页 |
三、“马歇尔法院”的绝对国家主义(1801—1835) | 第188-199页 |
四、相对的国家主义:联邦至上和州权的缓慢增长(1837—1860) | 第199-205页 |
五、国家重构:“内战”和“重建”中的国家主义(1861—1877) | 第205-211页 |
第三节 总统权力变迁实现国家主义(1789-1877) | 第211-225页 |
一、宪法与总统权力 | 第211-217页 |
二、建国到重建总统权力变迁体现 | 第217-222页 |
三、总统权力变迁的原因探析 | 第222-224页 |
四、总统权力变迁实现国家主义:以外交事务权为例 | 第224-225页 |
第四节 政党变迁实现国家主义(1789-1877) | 第225-240页 |
一、政党和宪法 | 第226-228页 |
二、政党体现民意 | 第228-229页 |
三、两党政治的非意识形态化和温和化 | 第229-232页 |
四、政党变迁实现国家主义价值取向 | 第232-240页 |
第五节“重建修正案”巩固国家主义价值取向 | 第240-244页 |
一、“重建修正案”的内容和批准 | 第240-241页 |
二、“重建修正案”:宪法变迁国家主义价值取向的结果 | 第241-243页 |
三、“重建修正案”与国家重塑 | 第243-244页 |
本章小结 | 第244-245页 |
第五章 建国到重建宪法变迁国家主义价值取向评价论 | 第245-257页 |
第一节“二重性”评价标准:价值标准和历史标准 | 第245-249页 |
一、价值标准:价值评价的内在标准 | 第245-248页 |
二、历史标准:价值评价的“元标准” | 第248页 |
三、价值标准和历史标准的关系 | 第248-249页 |
第二节“正义”和宪法基本价值对国家主义评价 | 第249-253页 |
一、国家主义的“正义”维度:国家、社会和个人价值的统一 | 第249-252页 |
二、国家主义与宪法基本价值的统一 | 第252-253页 |
第三节 国家主义符合历史发展要求 | 第253-256页 |
一、共和国构建:“建国”到“重建”的历史任务 | 第253-254页 |
二、国家主义的合历史性 | 第254-256页 |
本章小结 | 第256-257页 |
第六章 建国到重建宪法变迁国家主义价值取向意义论 | 第257-294页 |
第一节“价值宪法学”:宪法学研究的新范式 | 第257-263页 |
一、价值哲学:宪法学研究的根本方法 | 第257-258页 |
二、价值宪法学、政治宪法学和规范宪法学 | 第258-262页 |
三、“价值宪法学”的前景 | 第262-263页 |
第二节 中国宪法60年:同一性和变迁 | 第263-275页 |
一、中国宪法60年的同一性 | 第263-269页 |
二、中国宪法60年的变迁 | 第269-274页 |
三、国家主义:中国宪法60年变迁的价值取向 | 第274-275页 |
第三节 中国宪法变迁存在问题和完善 | 第275-289页 |
一、“改革宪法”的“被动回应型” | 第276-278页 |
二、中国宪法变迁实现机制存在的问题 | 第278-282页 |
三、中国宪法变迁实现机制完善 | 第282-289页 |
第四节“后改革宪法”时代宪法变迁价值取向的展望 | 第289-293页 |
一、“改革宪法”时代“人民”的价值取向 | 第290-291页 |
二、“后改革宪法”时代人民的实践需要 | 第291-292页 |
三、“公民权利”:“后改革宪法”时代宪法变迁的价值取向 | 第292-293页 |
本章小结 | 第293-294页 |
结语 | 第294-296页 |
参考文献 | 第296-32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323-325页 |
致谢 | 第325-326页 |
附件 | 第3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