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铁路运输论文--铁路运输管理工程论文--货物运输论文--特种货物运输论文

基于节点理论的铁路冷链集散中心运作研究

致谢第4-5页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1 绪论第13-21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3-14页
        1.1.1 论文研究背景第13-14页
        1.1.2 论文研究意义第14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第14-18页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18-21页
        1.3.1 论文研究内容第18-19页
        1.3.2 技术路线第19-21页
2 节点基础理论及定量方法研究第21-30页
    2.1 节点理论概述第21页
    2.2 节点作用第21-23页
        2.2.1 物流增值服务作用第22页
        2.2.2 衔接服务作用第22页
        2.2.3 信息服务作用第22页
        2.2.4 平台集散作用第22-23页
        2.2.5 公共服务作用第23页
    2.3 物流节点分类第23-24页
        2.3.1 按重要程度划分第23页
        2.3.2 按作用不同划分第23-24页
    2.4 物流节点定量研究第24-30页
        2.4.1 运营收益模型第25-27页
        2.4.2 运营成本模型第27-28页
        2.4.3 运营效益分析第28-30页
3 国内外冷链物流发展研究第30-34页
    3.1 冷链物流体系对比第30页
    3.2 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对比第30-31页
    3.3 冷链物流技术对比第31-32页
    3.4 冷链物流模式对比第32页
    3.5 铁路冷链物流发展对比第32-34页
4 铁路货运市场现状分析第34-41页
    4.1 铁路货运组织改革研究第34-35页
        4.1.1 实施货运组织改革取得的成效第34页
        4.1.2 铁路货运发展仍存在问题第34-35页
    4.2 铁路基础设施与运量发展研究第35-39页
        4.2.1 铁路基础设施发展与运量变化第35-36页
        4.2.2 铁路冷链装备与运量变化第36-39页
    4.3 铁路货运市场调研研究的启示第39-41页
5 节点型铁路集散中心的构建流程研究第41-54页
    5.1 节点型铁路集散中心第41-45页
        5.1.1 节点型集散中心与传统物流中心的区别第41-43页
        5.1.2 铁路发展节点型集散中心的优势第43-44页
        5.1.3 构建铁路集散中心的必要性第44-45页
    5.2 构建节点型铁路集散中心第45-49页
        5.2.0 实现途径与流程第45-46页
        5.2.1 节点型铁路集散中心的功能结构第46-48页
        5.2.2 铁路集散中心的要素结构第48-49页
    5.3 构建节点型铁路集散中心的关键因素第49-54页
        5.3.1 转变主体经营方式第49页
        5.3.2 基础设施改造第49-51页
        5.3.3 货运流程再造第51-52页
        5.3.4 构建公共信息化管理平台第52-54页
6 环行铁道节点型铁路冷链集散中心实证研究第54-72页
    6.1 环行铁道区域经济基础条件分析第54-56页
        6.1.1 “硬件”条件第54-55页
        6.1.2 “软件”条件第55-56页
    6.2 PEST分析第56-57页
        6.2.1 政治(Political)因素第56页
        6.2.2 经济(Economic)因素第56页
        6.2.3 社会(Social)因素第56页
        6.2.4 技术(Technological)因素第56-57页
    6.3 环行铁道铁路冷链集散中心建设方案第57-63页
        6.3.1 区域交通环境第57页
        6.3.2 发展规划与定位第57-58页
        6.3.3 业务布局及构成第58-60页
        6.3.4 物流服务功能设计第60-61页
        6.3.5 基础设施完善第61-63页
    6.4 运输组织方案设计第63-65页
        6.4.1 组织立体运输,实现货运客运化第63-64页
        6.4.2 运输组织管理流程设计第64-65页
    6.5 运营管理模式第65-68页
        6.5.1 适应多种营销模式第65-66页
        6.5.2 建立联合运营的运营模式第66-68页
    6.6 效益模型及优化研究第68-70页
    6.7 小结第70-72页
7 研究结论第72-73页
参考文献第73-76页
作者简历及科研成果第76-77页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77-78页
详细摘要第78-89页

论文共8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出行时段的高铁列车配流方法研究
下一篇:郑万铁路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