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金属学与金属工艺论文--金属学与热处理论文--金属材料论文--钢论文--钢的组织与性能论文

海工用高强韧高氮钢组织与性能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1 绪论第12-19页
    1.1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第12-13页
    1.2 高氮不锈钢的发展第13-16页
        1.2.1 高氮不锈钢的国内外发展过程及现状第13-16页
    1.3 高氮奥氏体不锈钢的力学性能和耐腐蚀性能第16-18页
        1.3.1 高氮奥氏体不锈钢的高强韧性第16-17页
        1.3.2 高氮奥氏体不锈钢的耐腐蚀性能第17-18页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目的第18-19页
2 试验材料及试验方法第19-27页
    2.1 试验材料第19页
    2.2 试验方法第19-23页
        2.2.1 固溶处理第19页
        2.2.2 时效处理第19-20页
        2.2.3 制样制备第20页
        2.2.4 室温力学性能测试试验第20-21页
        2.2.5 高氮钢硬度试验第21页
        2.2.6 高氮钢XRD衍射试验第21页
        2.2.7 高氮钢的疲劳拉伸试验第21-22页
        2.2.8 高氮钢室温和低温冲击试验第22-23页
        2.2.9 高氮钢的化学侵泡腐蚀和电化学腐蚀实验第23页
    2.3 高氮钢棒材、线材的制备第23-26页
        2.3.1 高氮钢的熔炼及精炼合金化第24-25页
        2.3.2 高氮钢棒材连铸第25页
        2.3.3 高氮钢线材加工第25-26页
    2.4 本章小结第26-27页
3 固溶态高氮钢的组织与性能第27-41页
    3.1 固溶态高氮钢金相显微组织分析第27-28页
        3.1.1 高氮钢硬度测试第27-28页
    3.2 高氮钢室温拉伸试验分析第28-30页
        3.2.1 高氮钢室温光滑拉伸、缺口拉伸和缺口偏斜拉伸试验第28-30页
    3.4 高氮钢疲劳试验第30-36页
        3.4.1 高氮钢S-N曲线及条件疲劳极限第31-32页
        3.4.2 疲劳性能曲线拟合分析第32-34页
        3.4.3 疲劳性能曲线的绘制及条件疲劳极限的确定第34-35页
        3.4.4 疲劳断口SEM扫描分析第35-36页
    3.5 固溶态高氮钢冲击韧性研究第36-37页
    3.6 高氮钢耐腐蚀性能研究第37-40页
        3.6.1 点腐蚀的评价方法第38页
        3.6.2 耐腐蚀试验结果与分析第38-40页
    3.7 本章小结第40-41页
4 时效处理对高氮钢的组织与性能的影响第41-56页
    4.1 时效处理高氮钢的显微组织分析第41-43页
        4.1.2 高氮钢硬度测试第43页
    4.2 室温拉伸试验分析第43-49页
        4.2.1 高氮钢室温光滑拉伸、缺口拉伸和缺口偏斜拉伸试验第43-46页
        4.2.2 时效处理高氮钢拉伸试样的XRD分析第46-48页
        4.2.3 时效处理高氮钢拉伸试样的层错几率的计算第48-49页
    4.3 时效处理高氮钢拉伸断口SEM扫描分析第49-51页
        4.3.1 800℃时效1h高氮钢拉伸断口SEM扫描分析第49-50页
        4.3.2 800℃时效2h高氮钢拉伸断口SEM扫描分析第50-51页
        4.3.3 800℃时效4h高氮钢拉伸断口SEM扫描分析第51页
    4.4 时效处理对高氮钢冲击韧性的影响第51-54页
        4.4.1 时效处理对高氮钢冲击吸收功的影响第51-53页
        4.4.2 时效处理高氮钢冲击断口显微分析第53-54页
    4.5 本章小结第54-56页
5 高氮钢强韧化机理与层错能计算第56-73页
    5.1 层错能的定义第56-57页
    5.2 层错能随元素的种类和含量的变化规律及原因第57-58页
        5.2.1 N元素对层错能的影响第57页
        5.2.2 其他元素对层错能的作用第57-58页
    5.3 层错能的实验测定和计算第58-59页
        5.3.1 层错能的实验测定第58页
        5.3.2 层错能的计算第58-59页
    5.4 层错能热力学模型的建立第59-63页
        5.4.1 已有热力学模型第59-61页
        5.4.2 建立改进热力学模型第61-63页
    5.5 对改进热力学模型的验证第63-68页
        5.5.1 Fe-X(X=N、Mn、Cr)二元系层错能的推算第64-67页
        5.5.2 层错能计算值与实验值的对比第67-68页
        5.5.3 该热力学模型的优点和缺点第68页
    5.6 改进热力学模型的应用第68-71页
        5.6.1 为高氮钢的成分设计予以热力学依据第68-69页
        5.6.2 讨论高氮钢合金化对层错能的改变第69-70页
        5.6.3 研究层错能和材料强韧性的关系第70-71页
    5.7 本章小结第71-73页
6 结论第73-75页
致谢第75-76页
参考文献第76-80页
附录第80页

论文共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滚珠丝杠副的可靠性及寿命试验研究
下一篇:电子束选区熔化偏转扫描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