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页 |
1.3.3 文献评述 | 第14-15页 |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2 盈余管理理论概述 | 第17-24页 |
2.1 盈余管理的概念及界定 | 第17-18页 |
2.1.1 盈余管理的概念 | 第17页 |
2.1.2 盈余管理、盈余操纵、会计舞弊之间的区别 | 第17-18页 |
2.2 盈余管理的理论基础 | 第18-19页 |
2.2.1 不完全契约理论 | 第18-19页 |
2.2.2 信息的不对称理论 | 第19页 |
2.3 盈余管理的动机 | 第19-20页 |
2.3.1 契约动机 | 第19页 |
2.3.2 税收动机 | 第19-20页 |
2.3.3 高级管理人员的变动动机 | 第20页 |
2.3.4 资本市场动机 | 第20页 |
2.4 盈余管理的手段 | 第20-22页 |
2.4.1 资产减值准备 | 第21页 |
2.4.2 调整收入确认的时间 | 第21页 |
2.4.3 调整费用成本 | 第21页 |
2.4.4 通过金融资产和衍生金融工具 | 第21-22页 |
2.5 盈余管理的度量方法 | 第22-24页 |
3 商业银行盈余管理概述 | 第24-31页 |
3.1 商业银行盈余管理的界定 | 第25页 |
3.2 商业银行盈余管理与一般行业的异同 | 第25-29页 |
3.2.1 商业银行与一般行业盈余管理的相同点 | 第25-26页 |
3.2.2 商业银行盈余管理的特殊性 | 第26-29页 |
3.3 商业银行盈余管理的现状 | 第29-31页 |
3.3.1 商业银行盈余管理的发展状况 | 第29页 |
3.3.2 商业银行盈余管理负面影响 | 第29-31页 |
4 Q银行案例分析 | 第31-45页 |
4.1 Q银行概况 | 第31-32页 |
4.2 Q银行盈余管理现状 | 第32-40页 |
4.2.1 Q银行盈余管理的动机 | 第32-33页 |
4.2.1.1 Q银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 | 第32-33页 |
4.2.1.2 Q银行盈余管理的主观动机 | 第33页 |
4.2.2 Q银行持有金融工具的情况 | 第33-35页 |
4.2.3 Q银行盈余管理的手段分析 | 第35-40页 |
4.2.3.1 利用交易性金融工具 | 第35-36页 |
4.2.3.2 利用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 | 第36页 |
4.2.3.3 利用金融资产重分类 | 第36-39页 |
4.2.3.4 利用衍生金融工具 | 第39-40页 |
4.3 Q银行盈余管理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 | 第40-43页 |
4.3.1 Q银行盈余管理存在的问题 | 第40-41页 |
4.3.2 Q银行盈余管理改进对策 | 第41-43页 |
4.4 案例小结 | 第43-45页 |
5 遏制我国商业银行盈余管理负面影响的建议 | 第45-49页 |
5.1 商业银行盈余管理内部的治理措施 | 第45-46页 |
5.1.1 简化金融工具的分类 | 第45页 |
5.1.2 完善公允价值的应用环境 | 第45-46页 |
5.1.3 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和提高财务报告的透明度 | 第46页 |
5.1.4 完善其自身的公司治理 | 第46页 |
5.2 商业银行盈余管理外部的治理措施 | 第46-49页 |
5.2.1 对与金融监管部门的建议 | 第47页 |
5.2.2 对于会计准则制定部门的建议 | 第47-49页 |
6 研究结论和展望 | 第49-51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49页 |
6.2 研究不足 | 第49页 |
6.3 未来展望 | 第49-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